生日「整數年」覺得自己特別老!吃飯住宿都要評分⋯滿足感更低

▲▼手偶步行計數、步數。如今人們活在事事追求KPI、凡事都可以量化、也可以評分的「數字爆炸時代」。(圖/記者林育綾攝)

▲如今人們活在事事追求KPI、凡事都可以量化、也可以評分的「數字爆炸時代」。(圖/記者林育綾攝)

記者林育綾/綜合報導

你被數字控制人生了嗎?很多人或許會在第一時間否認,但你今天走了多少步、平均每天睡幾小時、多久跟伴侶上床一次、社群發文多少人按讚、IG限動多少人看、BMI符合標準嗎?曾在Google評論留下負評嗎?這些都證明了我們如今事事追求KPI、凡事都可以量化、也可以評分的「數字爆炸時代」,卻不代表這讓我們變得更幸福。瑞典與挪威兩位經濟學家研究並分析數字的奧秘,讓我們防範「量化」與「比較」帶來的不快樂,擁有更幸福、健康的生活方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生日遇到整數歲時,常常會感到自己變更老。(示意圖/Pixabay)

「整數」對人們心情影響很大,尤其在適逢30、40、50歲生日時,很多人會感覺自己變老,幸福感也比其他歲數時還低。數字跟人的生活、身心健康已產生字不可分的關聯,甚至是球場上選手的背號,也會影響得分表現。

兩名最特立獨行的經濟學教授麥可.達倫(Micael Dahlen)、海里格.托爾布約恩森(Helge Thorbjørnsen),分別來自瑞典斯德哥爾摩與挪威,前者主要研究範圍為包括經濟學、人類福祉、社會福利,所寫的書主題廣泛,涉及行銷、幸福、連環殺手、社交媒體等;後者研究重點為消費者心理學、行為經濟學、幸福學、決策、科技應用。

兩位教授解開從古至今的「數字迷思」,研究認知心理學與數字作用,並引用不同國家的科學實驗成果,分析數字如何滲透我們的頭腦、身體,影響我們的思考、感受,並且在人們未察覺的情況下,影響所做的每個決定。

▲越在意社群媒體追蹤數、按讚數的人是危險的,他們不僅比較容易焦慮,道德感還比較低。(示意圖/記者周亭瑋攝)

有關數字的奧妙非常多,例如,很多人會把數字和金錢劃上等號,所以在社群上的按讚數越高、追蹤人數越多,表現會越像一個「有錢的王八蛋」。而那些越在意社群媒體追蹤數、按讚數的人是危險的,他們不僅比較容易焦慮,道德感還比較低。

另外在籃球場上,背號較小的球員,平均得分比背號較大的球員高;但曲棍球選手的背號,則是越大越好,平均得分最高的是91號。

▲籃球場上背號較小的球員,平均得分比背號較大的球員高。(圖/PLG職籃提供)

而有些人也會透過數字來評分自己的健康、生活,像是利用運動手環監控每日運動量,可能會讓人們的表現變好一點,但實際上「也只有好一點點而已」,最後反而會導致「內在動機逐漸下降」,無法持之以恆。

對旅行住宿、吃飯、看電影⋯,做什麼都要打星評分的人,其實不僅破壞了體驗,還會導致讓你標準越來越嚴苛,也越來越難得到滿足感。

還有像是在許多公司,都會制定KPI 業績目標來要求員工;不過這也會導致員工調整做事順序,只是為了符合目標,但那些「沒被列在KPI上卻很重要的事情」,就會被「徹底放生」。

在選戰期間,只要候選人的按讚數越高,大家就會認為他的話有可信度,甚至不用點進影片看他們說了什麼。而不管資訊正確與否,只要在政策裡加上數字,大家就會以為這是理性、客觀、科學務實。

這些例子一再告訴我們,數字正在改變人們對於身體、心理、個人認知、人際關係,還有社會的一切觀感。但明明幾年前,很多人壓根不在乎一天走了多少步、螢幕使用時間有多長;不在乎朋友數和按讚數多少、跟他人相比如何。

不過才幾年時間,如今事事追求KPI、事事計算,聚餐必須選在評分最高的餐廳,就連睡覺也要戴上智能手錶追蹤睡眠品質,我們已來到一個凡事都可以量化,也可以評分的「數字爆炸時代」。

▲▼《你有數字病嗎?:數學、數據、績效、演算法,數字如何控制我們的每一天》繁體中文版由時報出版。(圖/時報出版)

▲《你有數字病嗎?:數學、數據、績效、演算法,數字如何控制我們的每一天》繁體中文版由時報出版。(圖/時報出版)

兩位教授說,依賴數字的生活,對人的影響有好有壞。他們共同合作撰寫書籍《你有數字病嗎?:數學、數據、績效、演算法,數字如何控制我們的每一天》(Sifferdjur : hur siffrorna styr våra liv),繁體中文版將由時報出版在1月23日發行。

兩人以幽默的口吻、有趣的實例,探究數字與身體、自我認同、表現、體驗、人際、經濟、新聞、社會之間的關係,讓讀者在數字時代中,防範「量化」與「比較」帶來的不快樂,擁有更幸福、健康的生活方式。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