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午餐白飯剩最多 農糧署建立「標準化煮法」讓飯變好吃

▲農糧署為營養午餐業者建立白米存放與烹煮的標準化流程。(圖/記者楊惠琪攝)

▲農糧署為營養午餐業者建立白米存放與烹煮的標準化流程。(圖/記者楊惠琪攝)

記者楊惠琪/台北報導

白米是營養午餐主食來源,但因儲存方式不當與烹煮技巧不佳,導致太軟太硬,學校廚餘最多的就是白飯。農業部農糧署以科學方法建立食米保存及烹調條件的標準化流程,透過教育訓練分享給團膳業者,讓學童都能享受國產優質好米的香Q美味,也讓米飯餐餐不浪費。

中華民國餐盒同業公會理事長陳明信表示,過去學校營養午餐烹煮白米時,都由廚工阿姨依照經驗法則煮飯,往往換了一批白米後,同樣煮法,煮出來的飯變得軟硬不一,建立標準化煮法有其必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農糧署長胡忠一表示,營養午餐食米來源以2大類為主,包括公糧米及產銷履歷米,這些食米均以市售5折價供應給營養午餐團膳業者,不但是半年內碾製的新鮮米,品質規格都在CNS國家標準二等以上,且農藥殘留檢測合格。

農糧署委託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陳時欣,以科學化方法建立團膳食米儲存及烹調供膳標準化流程,經調查354家營養午餐供膳超過1000人次的學校,以「蒸氣型蒸箱」為煮飯條件,以北中南東各區校園午餐產銷履歷糙米及白米為實驗樣品,使用科學化方法分析不同試驗條件的米飯在質地分析、口感、水分含量及色澤的差異,建立可提升午餐食米口感的標準化作業。

▲農糧署為營養午餐業者建立白米存放與烹煮的標準化流程。(圖/記者楊惠琪攝)

▲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陳時欣說明標準化流程。(圖/記者楊惠琪攝)

陳時欣指出,分析結果顯示,大宗團膳製備的煮飯條件和家庭烹煮不同,食米經過清洗後,白米不需浸泡,糙米則可在前一天洗米放置冷藏16小時,或於烹煮前以60℃熱水浸泡30分鐘,而加水量也有黃金比例,尤其團膳大量製備時,加水量不宜過多,低年級喜好口感偏軟,米水比建議為1:1.1,高年級喜歡粒粒分明米飯,米水比建議為1:0.8。

陳時欣進一步指出,進入蒸箱烹煮時,也要控制蒸氣輸出壓力7kg/cm2以上,烹煮45分鐘後關閉熱源,繼續燜飯20分鐘,送餐到教室後,學生在打飯前,先進行「十字型鬆飯」動作,使米粒間水分達到平衡狀態,此時就能吃到最香Q的白米。

胡忠一說,已建立校園午餐食米儲存及烹調標準化流程,完成近250名校園午餐供膳營養師及從業人員進行教育訓練,12月底前將製作電子書及教學影片,推廣校園午餐食米烹調的標準化作業流程,也未來也將舉辦校園營養午餐白飯比賽,評選出最好吃的營養午餐米飯。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