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光啟攜台式小火鍋闖蕩大陸 如今「鮭魚返鄉」搶佔年輕市場

記者蔡儀潔/台北報導

1998年殺入北京火鍋界、2003年SARS期間快速展店、2014年上市成為「連鎖火鍋第一股」...台商賀光啟走過25個西進歲月後,今年帶著「台式小火鍋」回流台灣,這一步已佈局近10年。在賀光啟看來,台商回流效應正面永遠大於負面,但如何嫁接台灣熾熱的鍋物市場,成為呷哺呷哺的頭號挑戰。

▲▼呷哺集團創辦人兼董事長賀光啟。(圖/記者湯興漢攝)

▲呷哺集團創辦人兼董事長賀光啟。(圖/記者湯興漢攝)

25年拚出火鍋王國

採訪當天,走進呷哺呷哺信義門店,就看見穿著桃紅色上衣的賀光啟在巡店,從立牌擺放的位置到茶飲部的動線設計,他都鉅細靡遺地查看。寒暄之際,他笑著說,今年在台灣待的時間特別長。

60歲的賀光啟來自桃園市,早在1993年就到北京從事珠寶生意,隨著珠寶市場逐漸蕭條,他1998年引進以電磁爐加熱的台式小火鍋,「一人一鍋」的新奇吃法在習慣圍爐吃鍋的北京流行開來,之後在2003年的SARS疫情期間,由於避免共餐的觀念興起,呷哺呷哺知名度和普及度快速上升。

賀光啟表示,火鍋口味、食材統一容易標準化,因此決定結合大陸工業化理念,打造「火鍋+快餐」形式,在全大陸快速複製,「當時想法很簡單,就是台灣人能接受的東西,大陸人也有機會接受,只要我做好本質工作,消費者沒有理由不喜歡。」

▲▼ 呷哺呷哺發展時間軸。(圖/記者蔡儀潔製圖)

▲ 呷哺呷哺主要發展時間軸。(圖/記者蔡儀潔製圖)

呷哺呷哺填補大陸小火鍋市場空白,並於2014年在香港上市,市值一度達到300億港元(約新台幣1200億元),2016年後陸續推出副牌「湊湊」、「茶米茶」、「趁燒」等。

截至今年6月,該公司全球共運營1094間餐廳,多數位於大陸,其中有843家呷哺呷哺和249家湊湊。呷哺呷哺集團年營收突破60億元,員工近3萬人。

▲▼呷哺呷哺集團董事長賀光啟專訪。(圖/記者湯興漢攝)

▲呷哺呷哺今年回來台灣後,在台北連開2家門店。(圖/記者湯興漢攝)

台式火鍋「回流」台灣

呷哺呷哺今年3月回台展店,現已插旗台北中山區與信義區,預計2024年集團所有品牌都會進來,台灣是其海外發展版圖最重要的一塊。

不過,如何令在北京起家的「台式小火鍋」站穩台灣鍋物市場,是呷哺呷哺面臨的首要難題,尤其是台灣市場體量不比擁有14億人口的大陸。

對此,賀光啟直言,兩岸三地餐飲市場在食材、定位模式、經營模型上都有差距,「這有點複雜」,但共通點是一致,就是對高品質、原始食材提煉、高性價比的追求。

賀光啟侃侃而談道,呷哺呷哺在大陸走的是「絕對高性價比」路線,而台灣年輕人希望「吃得好、吃得精、吃得舒服」,追求食材原始味道,因此台灣門店從壞境到餐點設計,強調的是「小小輕奢」,平均客單價落在500元上下。

另外,賀光啟指出,與其他小火鍋不同的是,呷哺呷哺的是打造「高湯+茶湯」共生店型,顧客可以同時享用小火鍋和手搖飲兩大國民美食。

▲▼呷哺呷哺集團董事長賀光啟專訪。(圖/記者湯興漢攝)

▲呷哺呷哺的台灣門店走的是精緻化路線,客單價約為500元(圖/記者湯興漢攝)

鮭魚返鄉

走過25年西進打拼歲月,賀光啟帶著大陸經營理念「鮭魚返鄉」,不過他強調,回台與疫情解封並無本質關係。

賀光啟進一步闡述道,「在這個時間點回來,是我們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實際上早在2014年上市時就開始規劃,如今集團從運營、人才培訓乃至供應鏈系統都步入穩定,要將幾十年的經營體系嫁接回台灣。

除此之外,呷哺呷哺還計畫將台灣優秀人才,反向輸出到海外所有市場,強化集團營運管理能力。另外為了串連兩岸乃至海外市場,該集團打通會員制界線,台灣的會員到陸港澳、新加坡等同樣享有權益,未來兩岸旅遊完全開放後,大陸消費者到台灣亦同樣享受會員待遇。

▲▼呷哺集團創辦人兼董事長賀光啟。(圖/記者湯興漢攝)

▲賀光啟與台灣員工合影。(圖/記者湯興漢攝)

回流下的新循環

按行政公佈的「歡迎臺商回臺投資行動方案」統計,截至10月20日,已有299家台商通過審核,總投資金額約新台幣1兆2194億元,預估創造本國就業約8萬7039人。

對於台商回流潮,賀光啟從2個層面分析道,第一是直接的經濟利益,尤其是部分產業在大陸失去競爭力,而在台灣仍保持強勁;第二是落葉歸根和傳承,這是全世界的台商發展到一定階段,都必定會思考的問題,而營商環境優良且生活環境熟悉的台灣具有強大吸引力。

「錢到哪裡,人到哪裡,正面永遠大於負面」,賀光啟認為,資金回流台灣會進來商業新模式和優秀人才,刺激現有產業提升,帶動經濟蓬勃發展,民眾薪資所得自然跟著提升,作為一名台商,期待這樣良好的循環持續下去。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