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懷宗/英國人工生殖子女對捐精、卵者資訊有“知”的權利

▲哺乳、內臟脂肪、腹部脂肪、懷孕。(圖/123RF)
▲臺灣第一位試管嬰兒則是在1985年出生。(示意圖,非文中試管嬰兒/123RF)

文/潘懷宗 藥理學教授

1799年英國亨特醫生(John Hunter)完成人類第一個體外人工授精(In vitro fertilisation;IVF),之後歷經百餘年,世界上第一個試管嬰兒才於1978年在英國出生,而臺灣第一位試管嬰兒則是在1985(民國74)年出生。由於醫學技術的不斷突破,人類生殖技術進入了嶄新紀元,為了給生育有障礙的夫婦帶來希望,也為了維護生命之倫理及尊嚴,於是台灣的「人工生殖法」於民國96年3月1日公布實施,後又於107年1月3日公布修正版,施行至今。法令中明定人工生殖技術應以治療不孕為目的,而非作為創造生命的方法。

台灣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87號認為任何子女都有獲知其血統來源的權利,且立法院於民國96年5月修法承認子女婚生的否認權,等於是進一步落實是項解釋案。殊不知,在台灣受贈精/卵的人工生殖子女直至今日,卻仍然被排除在此項權利以外,雖然法界人士認為,若僅僅是給予“知”的權力,而不產生法律地位上的更動,應該是可以採取的方式,但台灣的法律卻仍只給予他們,在符合優生保健之需求,避免造成血統混亂的特殊情況下,方得申請查詢,此舉等於是限縮了受贈精/卵人工生殖子女獲悉自身血統來源的權利,恐有違憲之虞。

▲▼示意圖,孕婦,肚,寶寶,童年,家庭,健康,懷孕,夫妻,孩子,家庭,關懷(示意圖/123RF)
▲試管嬰兒給生育有障礙的夫婦帶來希望。(示意圖/123RF)

試管嬰兒的鼻祖-英國,令人佩服,率先在2005年修法賦予受贈精/卵人工生殖子女自年滿18歲起,就有獲悉自身血統來源的權利。這對從2005年起透過捐贈卵子或精子受孕而生下來的人來說(法不溯既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生里程碑,因為當他們年滿18 歲時(2023年),就可以獲得有關捐贈者的身份資訊。英國人類受精和胚胎學管理局(The Human Fertilisation and Embryology Authority;HFEA)表示,到2023年底約有30名,2024年底有超過700名,滿18歲受贈精/卵人工生殖的18歲青少年有資格找尋他們的捐贈者。這是自「英國捐贈者匿名法」修法後,第一批能夠索取有關其生物起源資訊的人工生殖子女,他們將能夠追蹤到自己的血統父母。英國媒體因此在近期大篇幅報導了《Who Is My Donor》這項活動的新聞。

粗估到2030年,將會有11,427名年輕人可以索取捐贈精卵者的信息,其中包括姓名、年紀和目前的居住地址。英國生育協會的佩雷斯博士(Marta Jansa Perez)將其描述為人工生殖的歷史時刻。現階段,捐贈者受孕佔英國體外人工受孕(或稱試管嬰兒)出生的六分之一,佔英國所有出生嬰兒的1/170。英國生育協會呼籲所有捐贈者“主動”與當初捐贈時的醫療院所聯繫,更新他們的聯繫方式,以便在人工生殖子女申請索取資料時(也可以不行使這項權利),就能立即獲得最新、最正確的訊息。其實對於某些人來說,18年前捐贈卵子或精子的行為,好似一個遙遠的記憶,不可能會去更新聯繫方式。因此,如果捐贈者能夠主動向醫療院所發送一封簡短的電子郵件或惠賜一通電話,都可以對希望能溯源血統的人工生殖子女們,在生活上和心理上給予正面巨大的溫暖和影響。英國監管機構預測,到2030年,每所英國公立小學都將平均有1~2名人工生殖的孩子。

▲▼示意圖,孕婦,肚,寶寶,童年,家庭,健康,懷孕,夫妻,孩子,家庭,關懷(示意圖/123RF)
▲英國在18年前就立法保障受贈精/卵人工生殖子女,擁有獲知血統來源的權利。(示意圖、非文章中人物/123RF)

我們都清楚了解到,願意成為捐贈者的人,所給予不育夫婦的是,一份令人難以置信的禮物,社會大眾都非常認可和支持那些使人們能夠擁有完整家庭的人。但是,過度強調人工生殖受術夫妻的決定權,或者是,精卵捐贈者的隱私保護權,進而剝奪人工生殖子女有知悉血統來源的權利,甚至忽視其人格發展與保障,都是有失偏頗的。英國能夠早早在18年前就立法保障受贈精/卵人工生殖子女,擁有獲知血統來源的權利,這對於他們的自我認同與發展,可說是意義非凡。因此,在不過度侵犯捐贈人基本權利的前提下,人工生殖子女的人格保障權或許應該凌駕於捐贈人的資訊保密之上,不知讀者以為然否?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打呼有救了!醫教3招「睡前最好別喝」 快貼給枕邊人

打呼有救了!醫教3招「睡前最好別喝」 快貼給枕邊人

一般人的睡眠佔一天約1/3的時間,在台灣1600萬名成人中,約有800萬人會打呼,其中有不少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恐增心腦血管疾病風險。你也曾睡到一半,被自己的打呼聲嚇醒嗎?初日診所家庭醫學科暨減重專科醫師魏士航教3招「改善睡眠打呼」,透過減重、側睡及睡前不喝酒和打呼說掰,若長期有打呼狀況遲遲未改善,就得特別注意。

2024年05月28日 21:42

他「對女友誘惑」冷感!不想愛愛4原因 泌尿醫一次解

他「對女友誘惑」冷感!不想愛愛4原因 泌尿醫一次解

「我以前超級有活力,但最近幾個月來,我發現自己對性活動的興趣下降,甚至對女朋友的誘惑也感到冷淡。」這是一名年輕男子求診時的煩惱。泌尿科醫師高銘鴻說明,性慾本來就是高低起伏,可能會受到生活方式(工作壓力、睡眠品質、運動量)、身體狀況、心理健康及伴侶關係所影響。若持續感到性生活不如以往,建議就醫諮詢。

2024年05月28日 20:18

腸病毒高峰已過!上周仍增1.5萬人就醫 還有6歲童染克沙奇A2重症

腸病毒高峰已過!上周仍增1.5萬人就醫 還有6歲童染克沙奇A2重症

腸病毒高峰已過!疾病管制署今(28)日公布最新疫情周報,上周腸病毒門急診就診1.5萬人次,和前一周相比下降15%,疫情高峰已經在2周前、5月中旬時出現。不過目前仍然是流行期,上周也新增1起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為北部6歲男童,感染腸病毒並出現頸部疼痛僵硬,被通報為急性無力肢體麻痺(AFP)並檢驗出腸病毒克沙奇A2型。

2024年05月28日 20:11

「活蛞蝓」釀食安疑慮!營養師曝「5大預防重點」:誤食恐害癱

「活蛞蝓」釀食安疑慮!營養師曝「5大預防重點」:誤食恐害癱

近期壽司及火鍋店都有民眾遇到餐點有「活蛞蝓」,引發不少網友疑惑到底為何「活蛞蝓」那麼多?對此,營養師指出,蛞蝓主要食用植物的嫩葉與嫩芽,常見在葉菜及瓜果類食材,而蝸牛、蛞蝓可能含有寄生蟲「廣東住血線蟲」,嚴重感染恐危及生命,建議日常注意5點預防。

2024年05月28日 19:30

「青鳥行動」破萬人聚集立院外!醫示警:有3徵兆快遠離

「青鳥行動」破萬人聚集立院外!醫示警:有3徵兆快遠離

國民黨團與民眾黨團共同提出的國會改革《立法院職權行使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今(28日)正式三讀通過。立法院外則有不少民眾和民團聚集抗議。醫師提醒,這樣的地方許多人情緒較高昂,建議心血管疾病、高血壓患者要記得服藥;另外,當遇到的人出現聲音很粗、講話很大聲、眼睛睜大怒視時,就如同火山爆發,「快點逃命」不要等到最後一分鐘爆炸。

2024年05月28日 18:34

國寶動物醫院推廣預防醫學!「高規檢驗設備+延攬菁英團隊」讓毛孩陪你更久

國寶動物醫院推廣預防醫學!「高規檢驗設備+延攬菁英團隊」讓毛孩陪你更久

近年跨足寵物事業的「國寶集團」,今(27日)更迎接北台灣首間貓狗專屬預防醫學中心「國寶動物醫院」全新開幕,以「寵物預防醫學」為核心,引進人醫等級的高規格精密設備、延攬心臟、內外科、影像科、腫瘤科等專科醫師組成頂尖團隊,要為毛家長與毛小孩帶來更體貼入微的預防醫療服務。

2024年05月28日 17:02

登革熱警訊!疾管署點名「3縣市」病媒蚊指數偏高

登革熱警訊!疾管署點名「3縣市」病媒蚊指數偏高

登革熱疫情蠢蠢欲動!疾病管制署副署長曾淑慧今(28)日表示,登革熱已經連續三周沒有本土病例,不過監測卻發現台南市、高雄市以及屏東縣三縣市的病媒蚊指數,出現「較正常為高」的警訊,由於近期多有降雨加上高溫,提醒民眾落實孳生源清除。

2024年05月28日 17:02

「下背痛」恐是大事!醫示警「僵直性脊椎炎」6警訊:忽視恐致失能

「下背痛」恐是大事!醫示警「僵直性脊椎炎」6警訊:忽視恐致失能

「長期下背痛」可能不僅僅是普通的痠痛或疲勞,恐是「僵直性脊椎炎」!醫師指出,若長期忽視僵直性脊椎炎,恐導致脊椎關節骨質永久性沾黏,造成骨骼畸形,甚至失能,建議要留意「下背痛持續3個月、手指和腳趾腫脹疼痛」等6大警訊。

2024年05月28日 16:48

新冠周增241例併發症!11個月大嬰「發燒、呼吸喘」重症住加護

新冠周增241例併發症!11個月大嬰「發燒、呼吸喘」重症住加護

新冠威脅仍在!疾病管制署今(28)日公布,上周新增241例新冠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其中有一名11個月大嬰兒,本身有先天疾病,沒有接種XBB疫苗,因為發燒、呼吸喘住院,入院中檢查發現確診新冠病毒,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

2024年05月28日 15:45

快訊/腸病毒重症+1!6歲童頸部疼痛僵硬 爆急性無力肢體麻痺

快訊/腸病毒重症+1!6歲童頸部疼痛僵硬 爆急性無力肢體麻痺

腸病毒再爆重症!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劉裕誠今(28)日表示,個案是一名北部6歲男童,本月上旬因發燒及疱疹性咽峽炎症狀就醫,3天後出現頸部疼痛僵硬情形再度就醫,經檢查疑似急性無力脊隨炎被收治住院,通報為急性無力肢體麻痺(AFP)並採檢,確認感染克沙奇A2型重症,這也是今年第三起腸病毒重症個案。

2024年05月28日 14:15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