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退化性疾病常被誤判!正確診斷早治療 延緩退化能醒能走

▲蔡昇宗主任指出,二月號的慈濟醫療人文月刊《人醫心傳》,封面故事就是脊髓晶片電刺激術助行的成果。(圖/慈濟醫學中心提供,下同)

蔡昇宗主任指出,二月號的慈濟醫療人文月刊《人醫心傳》,封面故事就是脊髓晶片電刺激術助行的成果。(圖/慈濟醫學中心提供,下同)

記者王兆麟/花蓮報導

「在臨床上,長輩常見的腦神經退化性疾病有水腦、巴金森病、小血管病變、失智症……」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部主任蔡昇宗三月二十六日在健康講座指出,特別是水腦症常伴隨記憶減退、步態失調走路不穩,甚至尿失禁等症狀,若能盡早就醫,運用腰腹腔引流手術,病人在手術後即可獲得很大的改善。

蔡昇宗主任表示,在臨床常見的長者腦神經退化性疾病、脊椎神經常遇到的病症的預防與治療,以及新近引進的細胞療法、脊髓電刺激術等幫助脊髓損傷病友站起來、走路的經驗,希望民眾平日做好健康促進,萬一出現不舒服症狀,應及早就醫治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三年前,罹患巴金森病多年的林先生,因為症狀已嚴重到臉部僵硬、無法正常說話、飲食,走路只能碎步前進,生活幾乎無法自理,甚至還出現尿失禁,於是到花蓮找林欣榮院長醫治。林院長除了當場幫林先生減藥,結果經核磁共振檢查,也印證林院長在門診時的研判,導致林先生症狀加重的原因是水腦,不是巴金森病。

蔡昇宗主任指出,腦部每天會分泌約500cc的腦脊髓液,於腦室與脊椎內循環,但隨著腦部功能衰退,導致腦水積於腦室,壓迫神經,就會出現記憶缺損、步態不穩、動作緩慢、頻尿甚至失禁,這些都是常壓性水腦症的典型症狀,但病人也因這些症狀常會被診斷為是阿茲海默症(失智)或巴金森病。

蔡昇宗主任也指出,不過這群病人幸運的是只要將腦部積水引流出來,症狀即可獲改善,恢復正常生活;而且花蓮慈院近幾年引進的腰腹腔引流手術有別於傳統開腦引流脊髓液手術,大大降低開腦手術風險,目前已運用腰腹腔引流手術治療水腦超過千位病人。

▲蔡昇宗主任指出,二月號的慈濟醫療人文月刊《人醫心傳》,封面故事就是脊髓晶片電刺激術助行的成果。(圖/慈濟醫學中心提供,下同)

蔡昇宗主任呼籲,有三高的民眾,一定要就醫,依照醫師指示服藥控制,可預防小血管病變導致腦中風。

巴金森病主要因多巴胺神經萎縮,初期可以藥物減緩症狀惡化,嚴重時,建議可以深部腦刺激術(DBS)透過晶片電刺激,讓病人生活品質獲得改善,在花蓮慈院神經外科團隊治療的病友中,不僅生活自理沒有問題,還可從事各種運動、活動,曾經還有一位病友騎單車上中橫公路制高點武嶺,每年四月也會因應世界巴金森日,邀台灣各地的病友相聚交流,今年的病友會在臺南市舉行。

失智症發生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年長的關係導致乙醯膽鹼神經的退化,可經由認知功能評估影響嚴重以及腦部核磁共振來幫助診斷。蔡昇宗主任指出,民眾一旦出現症狀時,應及早就醫,千萬不要以為是自然老化,若診斷為失智症,還是可以藉由藥物控制及職能治療復健介入,使生活獲得較好的品質。

另外有高血壓、高膽固醇與糖尿病等三高疾病容易導致腦部小血管產生阻塞,蔡昇宗主任呼籲,有三高的民眾,一定要就醫,依照醫師指示服藥控制,可預防小血管病變導致腦中風。

這幾年來,神經外科團隊結合內生性細胞療法、脊髓電刺激,與中醫團隊、復健科團隊合作,經由中西醫合療,幫助腦中風、腦傷以及脊髓損傷病友無數。除了有出版《能醒能走》一書,蔡昇宗主任也致贈二月後的慈濟醫療人文月刊《人醫心傳》,封面故事就是脊髓晶片電刺激術助行的成果。

蔡昇宗主任指出,特別是脊髓損傷,在台灣每年新發生的病人約有二千多例,且常伴有永久性殘疾,有百分之九十二的病友一輩子離不開輪椅,為了幫助病友能醒能走,在林欣榮院長帶領下,神經外科目前有幹細胞植入療法、內生性幹細胞療法、脊髓晶片電刺激治療,再加上中西醫復健合療,這幾年已幫助許多病患恢復健康。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