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耕365/拒絕「老年悲歌」 不要成為下一個三等老人

(圖/善耕365提供)

圖、文/善耕365

10位長輩有6個孤獨死,台、日一樣淒涼

隨著年底選情的不斷加溫,有關於老人長照和銀髮服務的議題,又開始浮上檯面,許多候選人提出長照的「社區化、在地化」,希望將醫療和社會福利能有效結合,達到在家養老的最終目標;但是,根據華山基金會的統計,光在2018年上半年度,單位服務的長輩中,有800多位過世,而其中竟高達6成,約有500位長輩是在孤獨中往生的。

「孤獨死」這就是近年來,在超高齡社會的日本中,所面臨的一個衝擊性的議題,根據統計結果顯示,日本的公共住宅裡,每4人就有1人是孤獨老人,即便多數的孤獨老人都有孩子或親人,他們還是選擇獨自棲身於公寓中,默默死去,直到屍體腐敗發出異味後,才被人發現;而老化速度緊追日本之後的台灣,2018年也正式走入高齡社會,2025年將晉身超高齡社會(註: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定義,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7%時稱為「高齡化社會」;達到14%是「高齡社會」;若達20%則稱為「超高齡社會」),未來將會重現相同淒涼畫面的社會現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善耕365提供)

台灣的現況,「三等老人」

有一個案例是,因為爸爸過世後,媽媽一個人住在老家,但是附近沒有鄰居,加上媽媽又有三高病史,所以經過幾次的溝通後,讓原本想在老家生活的媽媽,同意搬來和兒子媳婦同住,但是白天時間上班,只剩她一人在家,因為鄰里間不熟又沒互動,不知如何排解漫長的時間,從早到晚沒有說話的對象,生活也沒有重心,日積月累下,開始出現嚴重的憂鬱症,連帕金森氏症也悄悄上了身。

所謂的孤獨老人有兩個定義,一個是獨居又沒有親友的老人,而另一個就是,雖然與家人同住,但內心卻是孤獨的長者;獨居老人的議題,大家多少都有關注,而且也有人提出:「獨居不一定等於孤獨,而是我們所選擇的生活模式。」所以我們這次就先來談談,那些沒有獨居,卻內心孤獨的長者們。

日本社會學者藤田孝典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下流老人」一詞,主要是描述日本的高齡長者們,在生活貧窮下衍生出許多的社會問題;然而台灣現況雖然比日本好些,但是「三等老人」的發展趨勢,卻比日本「下流老人」的問題,更值得我們的關心,所謂的三等老人就是在家「等看電視、等吃飯和等孩子回家」的空巢老人,這一群因為退休之後,生活頓時失去目標,不知如何排遣時間和情緒,造成身心加快老化的孤獨長者。

(圖/善耕365提供)

養老觀念的轉變,溝通的重要性

在台灣「養兒防老」的觀念,已經慢慢的式微,取而代之的是「養錢防老」想法,靠著個人儲蓄、理財和退休金,規劃自己退休後精彩的生活;因為就算和子女一起居住,但若因為工作的關係,或是生活習慣的不同,造成家人之間無法好好的相處、溝通,原本想與親人共同生活,那一件幸福和樂的事,會因為造成家人間的衝突和壓力,而開始破壞了這一份幸福與和諧;或是有許多年邁的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擔心,造成家中的衝突情況,在抱持著負面的心情下,默默忍受而去安養中心,雖然嘴上說沒事,但心裡卻無法釋懷,沒有去展開自己退休後的社交生活,到最後仍會出現「孤獨」的結果。

相反的,若是一位獨居的長輩,但每天都可以四處去串門子,有朋友作伴,生活充實精彩;或是住在一個環境舒適的安養中心,不但有其他同齡人的陪伴,還又有專人提供照顧和看護,這樣是不是都比,雖然與子女同住,卻完全沒有交流的生活,來的好呢!其實,人之所以會抗拒,主要是來自心中的不安和改變,若有經過先前適度的溝通和交流,當舊有的習慣被改變之後,心中就會開始慢慢的去適應新的環境。

(圖/善耕365提供)

人不親土親的社區服務

長期提供長者服務的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提到,要如何協助長輩打開內心,與別人互動來消除其孤獨感,最重要的還是溝通和引導;這是弘道三大核心理念中,社區照顧(弘揚孝道、不老夢想)的重點,其中長照服務的部份,因為長輩們因故無法離開住家,就由照顧秘書進行居家的探訪和服務,主要依靠著秘書們與長者進行交流互動,讓長輩們除了有活下去的動力外,依照他們個人的興趣喜好,建立起他們的自信心,進而擴展出內心中的生活目標。

而若是行動自如的長輩們,則是以社區做為區分的範圍,透過社區里長或總幹事的協助,利用同儕的鼓勵、或是在地的人情味,來引發長輩們的社交需求,讓他們一同來參與靜態、動態的各項活動,從人不親土親的情況下,在他們熟悉的環境中,營造出一種共生的關係,以及有利於他們居住的健康友善環境。

(圖/善耕365提供)

這樣的想法和概念,主要來自於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的一項政策「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由政府經費補助,村里辦公處以及民間團體參與設置,邀請當地社區民眾成立志工隊,每個據點要提供下列4項中,3項以上的服務內容,
       1、電話問安諮詢
       2、老人關懷訪視
       3、健康促進活動
       
4、提供餐飲服務

希望透過在地化的社區照顧,使老人留在熟悉的環境中生活,同時亦提供家庭照顧者適當之喘息服務,以預防長期照顧問題惡化,發揮社區自助互助功能。若家中長輩有相關需求的話,請上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入口網:https://ccare.sfaa.gov.tw/home/index,找到離家最近的服務據點。

(圖/善耕365提供)

我不要錢,只要能有人陪

從上述各項說明後,我們會清楚的發現到,其實不論是在機構養老或是在家安老,最重要的關鍵,還是在於長輩本身心態上的調整,如果沒有放開自己內心交流的管道,長久下來一定會生病;因為人類終究是群居,且有社交需求的動物,還是需要一個有人陪伴的生活環境,如果真的想要一個人獨自生活的空間,先決的條件還是不能在離群索居的環境,所以這跟在機構或在家中,並沒有任何的關聯和影響,因為不管待在何處養老,重點還是在一個可以有社交活動的環境。

在台灣社會中,很多老人家即便衣食無憂,心裡卻很孤單,如果大家能做好敦親睦鄰,多一句關心都可能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好;曾經聽到一位長輩說:「我有錢可以照顧自己、也沒有慢性病,只是希望有人陪伴。」其實比起金錢上的援助,他們真正需要的是我們適時的傾聽和陪伴。

(特別感謝,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接受專訪提供相關資料。)


善耕雲端找公益,服務學習真Easy!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