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地方焦點

「蝸牛教授」黃重期 15年發現20多種台灣原生物種

▲「蝸牛教授」黃重期,投入研究15年來發現20多種台灣原生蝸牛。(圖/國立高雄大學提供,下同)

地方中心/高雄報導

高手在民間!國立高雄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黃重期憑著對蝸牛的熱愛,經常利用課餘時間到野外採集蝸牛,目前已陸續發表20多種新物種,並指定為「模式標本」,收藏於國立臺灣博物館以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供其他學者進行後續研究。

不同種的蝸牛擁有迥異的生物特性,有些是雌雄同體、有的是雌雄同體,有的體型和拳頭一樣大,有的卻小得像米粒一般,而將這些特性分門別類,就是黃重期15多年來最主要的研究領域。

運氣不好時,蹲到腿麻眼花還是1隻都採不到!」黃重期表示。由於研究「蝸牛分類學」必須摸清楚牠們的親緣關係、進化過程以及發展規律,因此採集的工作就顯得格外重要;不過,蝸牛特別喜歡陰雨潮濕的環境,所以經常要在下雨天或是大半夜到野外採集。

▲有些蝸牛體型小得和米粒一樣。

採到的蝸牛必須經過解剖、DNA鑑定等過程,相當耗時費力,但黃重期還是堅持要發表更多「模式標本」,並建立起台灣原生蝸牛的資料庫;目前他已陸續發表20多種新物種,而這些珍貴的模式標本則收藏於國立臺灣博物館以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黃重期強調,目前已知約300種台灣原生蝸牛中,有200多種都是由國外學者發現,比如台灣第一隻蝸牛物種「斯文豪氏蝸牛」(Nesiohelix swinhoei)就是由當時的英國駐台外交官文豪(Robert Swinhoe)發表;為了研究蝸牛,他甚至跑遍英國、美國、德國以及日本等地,並希望能將成果留在台灣,供國內其他學者做進一步的研究。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