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第1萬顆近地天體2013 MZ5 研究新里程碑

我們想讓你知道…距離地球可接近到4500萬公里以內者,皆可歸為近地天體。

▲發現並確認第1萬顆近地天體,目前暫時編號為2013 MZ5。(圖/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天文學家發現並確認第1萬顆近地天體(near-Earth object,NEO),目前暫時編號為2013 MZ5,這顆小行星是今年6月18日首度被位在夏威夷毛伊島的泛星1號望遠鏡(Pan-STARRS-1)偵測到,天文學家視這項發現為近地天體研究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不過未發現的近地天體數量可能還在此數目的10倍以上。

近地天體其實包含彗星和小行星,凡距離地球可接近到4500萬公里以內者,皆可歸為近地天體。近地天體的大小從幾公尺到數十公里,其中最大的近地天體是第1036號小行星Ganymed(1036 Ganymed),直徑約41公里。2013 MZ5本身約300公尺大,根據目前對其軌道的瞭解,它與地球之間的距離沒有撞擊地球的可能,換言之,它對地球沒啥威脅性。

第一顆近地天體發現於1898年;之後100多年,僅有500顆近地天體在列。但是之後,在美國航太總署(NASA)於1998年開始近地天體觀測計畫(NEO Observations program,NEOO)後,近地天體發現數量大幅躍進,迄今已知的近地天體中,有98%是NASA資助的搜尋計畫發現的。近年各式有能力的搜尋系統紛紛成立後,科學家更能藉此瞭解近地天體分佈在太陽系的何處,未來會運行到什麼位置。

在這1萬顆已知的近地天體中,約有10%的直徑大於1公里,這樣大小的近地天體如果撞擊到地球,勢必會引起全球性的災難。NEOO已確認這些大型近地天體都沒有撞擊地球的威脅,不過估計還有十來個尚未發現的大型近地天體,所以天文學家們還是不能太過放鬆。

▼近地天體數量隨著直徑增加而遞減。(圖/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

絕大部分的近地天體直徑小於1公里,而且數量是隨著直徑增加而遞減。例如,天文學家估計直徑約140公尺(1.5倍足球場大小)的近地天體約有1萬5000顆,而直徑僅約30公尺(約1/3個足球場大小)的近地天體則多達100萬個。

直徑30公尺以上的近地天體如果撞擊地球上人口聚集之地的話,會引起重大傷亡。目前僅有約30%的140公尺級近地天體被發現,而30公尺級的發現率則僅有1%而已。

近10年內,NEOO已經達成搜尋到90%以上1公里級近地天體的目標。在2005年12月時,NASA受美國議會指示,擴大搜尋目標,達成搜尋到90%以上140公尺級的近地天體。當這個目標達成時,對地球的威脅大幅降低到設定這些目標前的1%而已。對人類社群而言,一旦能進一步得知一顆近地天體的威脅性有多少,變能想方設法讓這顆天體的軌道偏折,將威脅性完全剔除。(文/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