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封閉到開放:釣蝦的國際化之路

釣蝦文化在台灣發展超過40年歷史,已蔚為風潮,除了國人愛釣蝦外,更是許多外國遊客來台的指定行程。然而,現今休閒娛樂多元,釣蝦場該如何突破、跨入「釣蝦2.0時代」,讓這擁有豐富底蘊的在地文化,得以繼續向下紮根,甚至擴展到國際舞台,為蝦圈同好、業者能共同努力的方向。

釣蝦是一個相對「樸素」的運動,沒有華麗包裝與場地,只有大夥窩在池子邊,享受人與蝦的角力拉扯,還有人與人之間的把酒言歡。隨著時間推動,釣蝦場更開始發展出代客蝦料理,增設卡拉OK、遊戲機台。就這樣,釣蝦場成為8、90年代台灣人最流行的娛樂。

然而,早期的釣蝦文化並不如現在有許多網路社團可以交流,彼此能交換釣技、釣具或是一些好玩的釣蝦場,相反的是較為封閉。

綽號「文哥」的張字文,見證了近20年灣釣蝦風氣的巨變。他形容早期剛接觸釣蝦時,臉書尚未普及,對於新手而言,想要學習釣蝦技術只能透過「降龍會」的釣蝦論壇爬文或提問。

▲資深釣客張字文(右)見證台灣釣蝦風氣的改變,他認為應該多教導新手釣蝦技巧,讓更多人能夠加入。(圖/記者林挺弘攝)

釣蝦,畢竟是一項講求手感和臨場反應的運動,對於只能透過網路或自行摸索的新手和過路客來說,這樣的學習模式並不友善。在初學釣蝦時,張字文有幸遇到一位願意分享釣蝦技巧的前輩,幫助他快速上手。但是,這位前輩卻一再告誡他「不要教別人」、「有人在後面看你釣蝦,你就亂釣」,封閉思維讓他感到困惑。

就像很多人一樣,儘管想要推動「分享釣蝦文化」的理念在張字文心中萌芽,但由於市場工作的忙碌,釣蝦逐漸淡出他的人生規劃。直到10年前的一場意外,改變了一切。

「一場意外,造成全身48%深二度燙傷。」張字文回憶道,那一段艱難的日子,釣蝦成為他的「浮木」、成為邁向復原之路的動力。

▲張字文遭逢嚴重燙傷,透過釣蝦走過低潮。(圖/記者林挺弘攝)

他分享道:「釣蝦不僅讓我能夠訓練自己長時間保持坐姿,還會運動到全身多處肌肉群。但最為珍貴的,是蝦場中那群可以與我暢聊、讓我暫時忘記身體疼痛的好友們。」正是在這些互助與共鳴中,「蝦蝦特攻隊」這個臉書社團應運而生,而生命鬥士「文哥」,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這個社群的領袖。

 

 

作為社長,張字文不吝於用自己的影響力,激勵成員們互相分享和交流釣蝦的技巧。他甚至大方送出15萬支天平,希望每一位對釣蝦有興趣的人都能夠擁有更優質的裝備。「我希望做的就是分享。釣蝦僅是一種休閒方式,沒有理由藏技術。只有讓更多人接觸,這個產業才能迎來更好的未來。」

隨著前輩們的努力,釣蝦這項休閒活動漸漸變得更加親民,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參與。35歲的廖克綱(外號:阿綱)的釣蝦之旅始於幼稚園,當時他被父親帶到釣蝦場。對小時候的他來說,釣蝦場似乎只是大人們閒聊、打發時間的地方,「釣蝦反而是次要的。」然而,大學期間一次與同學的釣蝦之行,重新喚起心中的釣蝦魂,從那以後,他就抱著「既然要釣,就要爭第一」的決心,全心投入到釣蝦的世界中,從學釣蝦開始。

阿綱回憶道,初期的學習過程要熟悉釣組工具、學會判別浮標訊號,以及掌握拉蝦的技巧,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時間投入練習。因此,在他出社會工作3、4年後的一次職業轉換期間,便決定投身於釣蝦場,每天練習長達10幾個小時。

▲廖克綱透過參加釣蝦比賽,曾經一年獲得的獎金達100萬。(記者/林挺弘攝)

也正是這一年,他接觸到釣蝦的「卡毛賽」;一種小型的釣蝦比賽,比賽的規則是在固定時間內看誰釣得蝦最多,冠軍可以獲得獎金或其他獎品。從那時起,阿綱開始積極參與全台各地的釣蝦比賽,透過不斷的爭戰賽場,累積了豐富的經驗和知名度,逐漸成為了釣蝦比賽的常勝將軍。

釣蝦,既可休閒又可競技,發展成競技面向至今已有8年,最近2年達到高峰。在這樣的背景下,曾有多年開發網路遊戲經驗的張林裕,本著對釣蝦的熱愛和對市場的看好,攜手團隊打造釣蝦競技平台「MLS蝦戰天下」。

該平台在台灣各地每週舉辦賽事,從個人賽到團體賽皆有,並透過比賽成績累計積分的方式,讓選手成績實時更新於網絡上。這不僅在台灣釣蝦圈掀起轟動,更吸引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國際選手參與。

▲台灣帶起的釣蝦風氣,目前發展出競賽模式,也吸引許多外國釣手來台參賽。(圖/記者林挺弘攝)

張林裕表示,「香港的釣蝦競賽在今年大爆發,在多方努力下,香港釣競賽事已與我們的MLS平台整合。現在選手及各戰隊數據也納入MLS平台中。」釣蝦愛好者正朝著將釣蝦發展為一項競技運動和國際賽事的目標邁進,在香港的成功後,他們計畫進一步拓展到東南亞市場,並致力於培養專業選手和推動亞洲範圍的國際比賽。

來自香港的釣競選手Brian很肯定說:「香港現在的釣蝦文化是從台灣傳輸過去!」他在香港經營自己的釣蝦場,經常組織香港選手到台灣參加釣競比賽,他大讚揚道,「台灣選手的釣蝦功力真的高出我們一截。」

台灣的釣蝦文化不僅獨特而且深受喜愛,加之近年因疫情引發的國內旅遊熱潮,使得親近自然和戶外活動變得極為受歡迎。這一趨勢也促使許多專注於戶外活動的YouTuber崛起,據「網路溫度計」統計,2021年台灣十大自然類YouTuber中,,就有6名是拍攝釣魚、釣蝦相關的創作者。
 

▲劉益如因為本身喜歡釣蝦,因此想用自身專業分享此文化給更多人知道。(圖/記者林挺弘攝)

現為電視台主播的劉益如約在6年前首次接觸釣蝦,因為釣出成就感而於3年前開啟經營釣蝦YouTube頻道,致力於推廣釣蝦文化。劉益如觀察,雖然現代釣蝦環境已經遠離了過去的髒亂和菸味瀰漫,但許多人的印象仍然停留在舊日的記憶中。

透過影片,劉益如帶大家到各地釣蝦場踩點,幫新手排雷(解釋:幫新手排除不友善店家),篩選出友好的店家,也邀請釣蝦高手到影片裡教學,其中「釣蝦神人」阿綱就多次到她的頻道裡分享釣蝦技巧。

在努力推廣釣蝦文化同時,劉益如觀察到釣蝦人口正逐漸改變,近2年除了親子客群變多外,越來越多女性開始加入,每10個釣客裡就有3、4個女生,釣蝦比賽也開始增設「女達人」獎項,為鼓勵更多女性投入競技,使釣蝦產業更加蓬勃。

台灣特有的釣蝦文化,更成了外籍觀光客來台的指定行程。

▲香港釣客來台各灣釣蝦場踩點,行程還會去釣具店購買釣竿、浮標等等。(圖/記者林挺弘攝)

在外雙溪經營釣蝦場的陳品妡表示,現在就常接到日本團客來店裡釣蝦,另外也有美國、德國、印度的散客來體驗釣蝦文化。她認為外雙溪的地理優勢,很有機會將釣蝦包入觀光,將它推廣至國際,使更多人了解這項休閒文化。

隨著釣蝦產業的發展,衍生出了如浮標、釣蝦竿、天平等一系列「周邊產品」,這些產品成為了國內外釣客熱烈討論的焦點。45歲的楊小錡,因為對釣蝦的熱愛而投身於製作浮標的行業。經過多年的技術磨練和產品革新,他製作的特殊塗裝浮標已經在釣蝦界贏得了廣泛的認可。

台灣釣蝦文化發展協會的理事長張林裕也提到,許多國外的釣客來台灣不僅是為了觀摩和學習釣蝦技巧,必定到釣具店朝聖、購足裝備。這種從觀光到購物的一條龍服務,已經成為另類台灣之光。「這些周邊產品正體現了台灣特有的文創精神!」張林裕表示,只要透過有效的市場包裝和推廣,釣蝦產業將迎來更加繁榮的發展。

▲手工設計的浮標(俗稱:阿波)是許多釣客蒐集、追求的「文創商品」。(圖/記者林挺弘攝)

儘管近年來養殖泰國蝦的成本上漲,導致蝦價增高,導致增加了釣蝦場的採購成本,最終,成本都轉嫁給了消費者。此外,現在有更多多元化的休閒娛樂選擇,這也直接影響了釣蝦產業的發展。

然而,仍然有一群熱愛釣蝦的人,他們正積極努力推動這個擁有濃厚台灣文化特色的產業實現轉型,期待為釣蝦文化實現2.0版本的轉型貢獻一己之力。

系列報導

從疑慮到成功:泰國蝦的「蝦歷史」見證台灣繁榮之路

從小池塘到千家釣蝦場:泰國蝦引爆的全台熱潮

台灣活蝦料理的興起:從釣蝦場到專業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