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today > 熱搜關鍵字 > 北極震盪

北極震盪

春節假期可能變冷?鄭明典:「負北極振盪」蠢蠢欲動

今年春節假期可能出現冷颼颼天氣?中央氣象局副局長鄭明典今(26)日在臉書發文談到「負北極振盪蠢蠢欲動」,他指出,目前極渦訊號往下影響趨勢明顯,很可能引發一波顯著負北極振盪現象,台灣如果受影響的話,最可能的時間大約就在春節假期中。氣象局預報員則表示,目前從下週一到除夕前都還屬回溫狀態,是否會受到負北極振盪影響的變數仍大,還須觀察。

東京暴雪怎麼來的? 3種自然現象創造「大雪方程式」

日本關東地區氣溫溜滑梯伴,預報25日白天東京都心將會出現攝氏零下4度以下低溫,更是東京地區33年來首次發佈「低溫警報」,且東京22日還降下罕見大雪,累積積雪23公分,是近20年來第2大降雪記錄。氣象員安藤淳提出一套「大雪方程式」,指出「反聖嬰現象+北極震盪+黑朝大蛇行+變數α=關東大雪」。

下雪一直報 蕭彤雯遭客訴「說實話」竟讓負評清光光

台灣1月23日起全面急凍,24日各地都出現雪景,讓全台嗨到最高點,但連續一整天資訊轟炸,有不少人已經開始反感。壹電視主播蕭彤雯也接到了不少網友「客訴」,抱怨為什麼「台灣下個雪,新聞一直報!」對此,她語重心長地說出背後原因,其實就是「人咬狗才是新聞」。

2016會更熱?彭啟明:這一周的冷,不代表地球暖化暫停

超級寒流讓台灣變成「凍番薯,對於原本的暖冬卻突然極凍,氣象專家彭啟明在臉書解釋,的確可能和1月中的「北極震盪」有關連,但這一周的冷,不代表地球的暖化暫停,多數機構仍預測2016年將持續創高溫紀錄。

霸王寒流襲北半球! 美伊利湖凍成「冰雪藝術品」

2016才開始,北半球就進入急凍狀態,由於北極圈冷空氣南下,美國東部面臨暴風雪襲擊,預計華盛頓特區積雪會超過80公分,全美將有超過6千萬人受影響,目前全美5個州已經發布緊急狀態,日本昨天(21日)也出現今年最低溫攝氏零下22度,北海道積雪超過1公尺,民眾苦不堪言。

10年來最威最強「霸王級寒流」! 林杰樑教你15招

近日來的低溫加下雨已讓許多民眾受不了,因北極震盪的關係,氣降局更預估陽明山、拉拉山、阿里山及太平山等26處可能降雪。今明也適逢台灣學測,教育部也開放考生帶暖暖包等保暖用品,對此,長庚毒物實驗室團隊也在俠醫林杰樑臉書PO出對抗最強寒流15點小叮嚀。

「北極震盪」讓全台冷到爆! 2分鐘快速了解為什麼

入冬首波、近10年來最強寒流將於23日報到,氣象局對22縣市發布低溫特報,屆時全台氣溫都10度以下,北部下探5度,體感溫度更是零度以下。而會這麼冷是因為「負北極震盪」,氣象局也特地製作一支2分44秒的影片,以簡單、明瞭的動畫講解,讓許多網友直呼長知識了。

「北極震盪」6年前曾發威 英媒稱「迷你冰河期來了」

最近全台氣溫冷颼颼,氣象局預告周末會有強烈寒流來襲,這波冷氣團威力強大,專家分析這是所謂「北極震盪」造成的,2010年也曾出現類似情況,當時讓歐美各國都成了大冰庫,英媒甚至出現「迷你冰河期來了」的聳動標題。

北極震盪致最冷寒冬襲英 鄭明典:不一定百年最冷

今年各地氣候異常,美國鬧乾旱、英國暴雨成災,氣溫可能下探零下20℃。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表示,今年大範圍氣候屬於異常狀態,英國可能是受到「北極振盪」(Arctic Oscillation)影響而產生寒冬,但是否為「百年最冷」還不一定。

北極震盪帶來百年最冷寒冬!英恐出現零下20℃超低溫

英國連日暴雨成災,28日晚間部分地區甚至降至零下3℃。氣象專家指出,英國可能面臨百年以來最冷寒冬,12月到明年1月甚至有可能出現零下20℃的超低溫。

冰風暴襲擊歐洲 地鐵停駛、航班取消上百人死亡

全球氣候異常,歐洲冰風暴,一星期以來累積死亡人數超過3百人,就連在南歐的羅馬競技場,也是27年來首次被冰雪覆蓋,而全球最繁忙的倫敦希斯洛機場,因積雪太重,大約有1200個航班延誤或取消,在波士尼亞,有車子被埋進雪堆中,駕駛受困20個小時才脫困,就連一向炎熱的北非,也成了一片銀白世界。

歐洲寒害黑海結冰 英國將比南極還冷

異端氣候肆虐歐洲,黑海結冰,多瑙河也成冰河!歐洲各地受到超級冷鋒襲擊,已回報的數字就有近200人死亡;亞洲也不遑多讓,日本雪災造成55死,韓國首爾出現半世紀來最低溫零下17度,極端現象讓氣候專家甚至預言是「小冰河期來臨」。可怕的是,本周末冷鋒將到達英國,預估屆時英國會比南極還冷。

「北極震盪」擾亂 氣象預報凸槌

「北極震盪」難以提前預測,也常在沒有徵兆下,就可能從「正值」變成「負值」;目前「北極震盪」在正值,於是造成加拿大大多數地區不但沒有罕見嚴寒,更有如暖冬一般。加拿大環境部(Environment Canada)氣象學家大衛菲利普斯(David Phillips)搖搖頭,打趣說彷彿這一季冬天「被取消」了。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