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2大慘痛失敗作品 Dyson靠吸塵器稱霸秘密

▲Dyson光靠吸塵器,成為稱霸家電業龍頭。(圖/記者洪菱鞠攝)

文/蔡靚萱

全球吸塵器龍頭Dyson,從1993年推出獨創的無袋式吸塵器以來,迅速席捲先進國家吸塵器市場,光靠吸塵器這個占7成營收的主力產品,就稱霸家電業。

去年公司營收約新台幣690億,在不景氣中,較前一年大幅成長26%,利潤率26%。等於每賣出100元產品,就賺26元,營收、獲利能力兩大指標,皆傲視家電業。

過去10年來,Dyson透過代理商恆隆行在台賣出的吸塵器等產品,已超過60萬台,換算銷售金額超過百億元,這還不含國人旅遊時扛回來的水貨。

掃地機器人磨16年,馬達耗費18年

Dyson創辦人詹姆士.戴森爵士自認,成功並不是源自不羈天才。「我不是聰明,我是頑強。」戴森的頑強,展現在開發真正能解決問題的好產品上,是連同業也覺得狂的堅持與耐力。研發第一代吸塵器的過程中,戴森瘋狂製作原型機做測試,直到第5127個才研發出第一款不用集塵袋的吸塵器,翻轉了整個產業。

最經典的例子,是公司研發16年,才正式推出的第一款「市售」掃地機器人。機器人團隊主管歐德瑞還記得,1998年加入公司的他,就是為了參與研發掃地機器人,但第一代產品(DC06)在2001年發表後,卻因為產品不夠好,最終並未上市就喊停。

這段期間,2002年才發表的美國iRobot產品攻城略地成了市場主流。戴森坦言,當年電池、馬達、感測技術,都不夠成熟,雖然可以早一點讓產品上市,但沒辦法打破業界窠臼的創新,他寧願不推出。

這不是唯一研發長達十多年的專案,事實上,戴森投入開發馬達已經18年了。「那時我們覺得,家電產品的進步實在太慢了,馬達是主要原因。」戴森算一算,馬達設計竟然有百年沒啥大改變了。「除了燈具外,我們製造的所有產品都有馬達,我當時認定,我們將有能力研發出更快、更小、更有效率的馬達,只要我們能成功製造出來,家電產品就能更小、更輕!」

現在Dyson已能針對各種產品客製特殊馬達,例如,為吹風機設計出只有一根拇指大小的迷你馬達,還能將惱人噪音轉成人耳聽不見的超音波。

有線吸塵器,將如恐龍滅絕

繼重塑馬達設計,革新家電業後,下一個帶來突破創新的核心競爭力,會是什麼?答案顯然是電池。目前Dyson賣出的吸塵器中,已有三分之二是充電式手持吸塵器。

Dyson的接班人、戴森大兒子傑克進一步說明「也許約在5年後,無線款將會全面取代必須從牆上插座拉線的有線吸塵器,有線吸塵器將如恐龍般絕種。家電有可能都無線化,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發展自有的電池技術。」

敢不斷失敗,因失敗才能學到東西

在戴森眼中,唯有不斷的嘗試失敗,才可能成功。除了第一代掃地機器人,公司上上下下,也很愛提第二大慘痛失敗作品:2005年停產的洗衣機。

當年工程師們被要求找出完全不同的洗衣方式,最後實驗結果出爐,用人手洗效果最佳,員工嘗試挑戰不可能,模仿手洗開發出雙向滾動鼓設計。「效果真的很好,可惜,成本太高了。」戴森說。最後在財務人員的堅持下宣告停產。

「我很享受製作洗衣機的過程,」戴森曾經如此說,雖然虧掉了不少資金,卻讓他覺得很值得,「從失敗中學習是工程師的天職,當成功了,結果只是如你所料,失敗卻是個謎,它讓你能學到東西。」

在Dyson總部裡,一萬個行不通的方法,反而成了其他新產品通向成功的捷徑。

【 更多報導 】

復興航空董事長:我們每天一開門就虧一千萬,解散前還在找人幫忙...

澳洲打工度假2年存百萬,回台灣月領35K...殺牛不是你的志業,賺再多都不是終點

鼎泰豐為何堅持不上市?霸氣老董:我要把錢賺給員工,不是賺給股東

晾室內怕發霉、曬室外有空汙...PM2.5來襲,譚敦慈教你「健康曬衣4步驟

湯裡有蟑螂,你會怎麼做?這個客人暖心舉動,告訴你「別讓受害成為貪婪的藉口」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