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看新國會與憲政體制 籲「賴政府」不應沿用完全執政邏輯

▲學者看新國會與憲政體制,籲「賴政府」不應沿用完全執政邏輯。(圖/記者陳弘修翻攝)

記者陳弘修/台北報導

2024國會選舉結果呈現三黨不過半的局面,意味行政院相關政策的推動與立法院相關法案的提出,都將面臨較過去16年更激烈的政黨競合,在目前立法院呈現藍白實質合作的狀況下,未來行政與立法之間將如何互動,也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

以日前引發爭議的金廈海域事件為例,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書彬表示,事件處理上有行政責任、法律責任以及政治責任必須釐清,目前已進入檢調階段是法律責任的部份,但政治責任則是由立法院去監督行政院,這是由憲法保障立法院擁有的權力,在此次事件中船隻應配備錄影器材而無配備的疏失,就是在立法院的監督之下發現的,也凸顯監督的重要性。劉書彬認為,在立法院三黨不過半的情況下,未來賴政府將會受到更多的監督,因此,執政不應沿用完全執政邏輯來施政,而應更頻繁進行朝野的溝通。

Y’s Day「週三青年日」6日晚間舉行青年對談,探討憲政體制下新府會關係的展望,劉書彬是在這場座談會中,做上述表示。同場受邀的學者專家,還包括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沈有忠、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張峻豪、中正大學政治系教授蔡榮祥、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蘇子喬、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陳宏銘,以及台灣公共策益召集人、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主持。

▲學者看新國會與憲政體制,籲「賴政府」不應沿用完全執政邏輯。(圖/記者陳弘修翻攝)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書彬。

▲學者看新國會與憲政體制,籲「賴政府」不應沿用完全執政邏輯。(圖/記者陳弘修翻攝)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峻豪。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峻豪表示,目前狀況與以往大不相同,以前總統陳水扁當年當選為例,「少數總統應該形成左右共治」的討論未曾消停,但此次選舉結束後很少類似的討論。此外,在2016年的政黨輪替之時,也曾討論過立法院開議後到新政府的「看守政府」應當如何運作?然而此次新國會開議以來一個多月,這些憲政議題在今年都尚未被討論到,包括:未來看守政府面對積極表現的立法委員時又該如何反應?無論從理論或實務運作上,都需要一些預測來幫助我們理解。台灣作為新興半總統制國家,有無機會形成聯合內閣?或政黨運作上有什麼新的方向?總統與行政院長之間的互動關係為何?少數政府該如何運作?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蘇子喬則認為,與16年前最大的不同在於,總統到立法院做國情報告、行政院對立法院通過的法案行覆議制度、立法院再以過半數通過的狀況真的有可能發生。立法院倒閣後總統可以解散立法院,一般會認為立法院會因為怕被解散而避免倒閣,但一旦藍白在立院聯盟,在政府施政出現明顯爭議、且民進黨不一定在立法院重新選舉後占據贏面時,則台灣有可能出現第一次的立法院倒閣。另一個受到關注的議題是,總統到立院的國情報告是否應該接受質詢?雖有一觀點認為若接受提問則相當於接受質詢,但本應是行政院而非總統對立法院負責,如此一來將破壞行政立法之間的監督機制。

▲學者看新國會與憲政體制,籲「賴政府」不應沿用完全執政邏輯。(圖/記者陳弘修翻攝)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蘇子喬。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陳宏銘。

▲學者看新國會與憲政體制,籲「賴政府」不應沿用完全執政邏輯。(圖/記者陳弘修翻攝)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陳宏銘表示,目前三黨不過半、朝小野大的情形,在學術上稱之為少數政府或分立政府的結構。雖然此時無法斬釘截地預測未來就是走往少數政府,但目前確實有這樣的趨勢或跡象,大家需要從宏觀的各國經驗去檢視,而非拘泥於微觀的國會調查權,畢竟國會調查權放在不同的憲政體制有不同的設計,比如美國國會議員無質詢權力,故唯有透過調查權加以制衡,然而其司法部門也曾對這樣的狀況提出警示,表示其需符合立法權的功能,雖後來司法權傾向於不介入,因此最終由輿論來制衡調查權的濫用。我國國會議員已經有權質詢行政院長,若能夠在總統國情咨文時提問,是否有權力失衡的問題?總統是國家元首,其接受質詢是否適當?是否會造成負面的衝擊?這些議題值得深思。

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蔡榮祥表示,在國民黨所提出國會改革之藐視國會罪的草案中,反質詢就可以處一年有期徒刑。然而「反質詢」是相當模糊空洞的概念,似乎只要是立委不滿意官員的回答、不同意質詢立委的觀點或是對於立委提問、回嘴就是反質詢,這是思想刑法,不是行為刑法,官員與立委辯論或是對於立委提問或表達不同觀點就要被關一年,無異是威權國家的立法技術層次。

蔡榮祥表示,未來國民黨仍有可能會輪替並取得行政權,民進黨有也是有機會再取得立法多數,則國民黨此時的草案如同商鞅變法,使得自己動輒得咎,因此,他也呼籲立院將異議或質疑視為政治歸屬,避免過度濫用刑法,避免這樣顯有違憲疑慮的草案占用大法官資源。

▲學者看新國會與憲政體制,籲「賴政府」不應沿用完全執政邏輯。(圖/記者陳弘修翻攝)

▲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蔡榮祥。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沈有忠。

▲學者看新國會與憲政體制,籲「賴政府」不應沿用完全執政邏輯。(圖/記者陳弘修翻攝)

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沈有忠指出,新國會開議,反對黨馬上高調談國會改革,可惜的是動輒就是藐視國會、上對下質詢、擴張調查權等擴張式的主張。若此法案正式通過,那麼藐視國會之罪很有可能成為無限上綱的濫權,只要行政官員有不同意見,就搬出人民當擋箭牌,彷彿不贊成擴張權力的立委,就不是人民代表一樣。

沈有忠強調,國會當然可以改革,但如果涉及憲法內容、憲政架構,就應該要有更多的討論和共識。而不是動輒把「人民」搬出來,鼓動情緒、民粹式的操弄改革議題。宏觀而論,在此次選舉中民進黨1100萬票,國民黨900萬票,若輕易地以「我們是人民代表」的姿態「反質詢」可能會造成更多分裂與衝突,因此,他認為,在沒有更大的共識之前,不應貿然改動現有的遊戲規則。

▲學者看新國會與憲政體制,籲「賴政府」不應沿用完全執政邏輯。(圖/記者陳弘修翻攝)

▲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

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認為,三黨不過半雖然可能是執政的危機,但也可能是民主的轉機。未來如何透過台灣現行的憲政體制與慣例,分享權力並擴大社會參與,將是執政黨能否形成穩定政府的關鍵。面對內外的壓力與挑戰,不同政黨間應放下成見,維護國家利益及堅守主權立場,形成更穩固的共同體,才能讓面對國內外挑戰的台灣在民主中穩健地前進。

董思齊也表示,憲政體制有其傳統,台灣一直都是穿著大衣改大衣,在穿著衣服時持續去修正,而公民文化的培養相當關鍵,學者們在這場座談會中提到的諸多議題如憲政體制運作、府會互動等在日常中較少被討論到,但這樣的思考都是相當重要的。如何能有深化的直接民主以及公共事務的討論,是不同世代需要共同努力的課題,也是讓國家持續前進的重要推力。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