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友宜出戰/30年探長生涯「做事擺第一」 警界跨政界成人生轉捩點

記者崔至雲/台北報導

在台灣總統民選歷史上,還沒有一個政黨提名的總統參選人是警探出身,新北市長侯友宜是第一位,這個空前紀錄,也讓人不得不回過頭來檢視其成長背景,對其一生行事作風的影響。侯友宜曾分享過父親說的一句話,「少說話、多做事」,所以相較其他政治人物,侯友宜深信為政不在多言,而他經常掛在嘴邊的「好好做代誌」,似是一句稀鬆平常的口號,但有多少人在被民眾賦予權力後,真正好好做事情了呢?而這正是侯友宜競逐大位想找回的政治初心。

1980年起,侯友宜在北市警察局刑事警察大隊,歷任分隊長、偵查員、組長等職務,進而在1995年做到北市刑大大隊長,2001年擔任刑事局副局長,2003年到桃園縣政府任警察局局長,後來出任刑事局局長,2006年1月,獲總統陳水扁與行政院院長蘇貞昌拔擢,以不到50歲的年齡升任警政署署長,「侯探長」名義不逕而走。2008年,馬英九執政,侯友宜轉任中央警察大學校長,之後在2010年時被新任新北市長的朱立倫延攬出任副市長,當時朱立倫打出侯友宜這張牌時,確實讓外界驚豔,而從侯Sir變成侯副,離開警界跨入政界,這一步竟也成了侯友宜人生重要的轉捩點。

踏入政界前,侯友宜已經服務警界長達30年時間,這當中最讓全國民眾印象深刻的便是,26年前在白曉燕案發生後,陳進興挾持南非大使館武官卓懋祺一家,侯時任北市刑大大隊長,隻身進入南非武官官邸,抱著女嬰走出來,最終陳進興棄械投降,讓侯友宜戴上手銬。這是台灣治安史上令人驚心動魄的一幕,但也奠定侯友宜英雄形象。

身為第一線員警,侯友宜是在槍林彈雨下衝鋒陷陣,稍一不慎,自己或是團隊的生命便受威脅,所以警察最重團隊紀律,長期跑侯友宜的記者都深切感受到,侯團隊口風之緊,記者想問新聞都很難找到破口,事實上,這正是他過去刑警辦案的基本原則,團隊必須嚴守各項紀律,辦案需要謀定而後動,不能隨意漏出任何訊息,以免喪失破案先機。

另外長期警察的訓練,讓侯友宜養成不介入政治的中立性格,所以他出道以來,不偏藍、不倚綠,雖然他是國民黨黨員,但陳水扁選上台北市長後,侯便出任北市刑大大隊長,可見當年陳水扁也欣賞他的能力。當警察時維持中立,轉入政界後,侯友宜不願讓政治凌駕於市民利益之上,所以他與國民黨保持一定距離,甚少出席黨務活動,不願施政受黨意干擾,而強調要以民意為依歸,但也正因為如此,基層對侯很有意見,尤其侯友宜一再強調自己與黑金勢不兩立,所以跟傳統國民黨地方派系若即若離。

2021年年底進行四大公投投票,結果國民黨的公投主張全軍皆墨,侯友宜在投票前,發表一封「尊重人民自由意志」的千字文,成了藍軍支持者怨氣的出口,侯被形容為最大戰犯,深藍對他不諒解,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侯友宜不隨黨意逐流,某種程度也是站穩了中間的立場,雖然這讓他與國民黨關係變得緊張,但何嘗不也是為自己累積政治資本?

父親的身教也讓侯友宜體認到扮演好自己角色的重要。侯友宜說,職位不重要,重要的是定位,所以每次外界問他是不是要選總統,他的回答總是千篇一律,「我現在是新北市長」。對侯而言,「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換言之,在什麼位置上做什麼事,做新北市長,他要謀新北市民的最大福利,如今成了國民黨總統參選人,就要讓全台灣人民都能安居樂業。

侯友宜秉持「少說話、多做事」的父訓,讓外界認為他不擅言詞,綠營更批評侯友宜面對外界的回覆都是不斷重複同樣的字眼,但藍營人士透露,私下的侯友宜,其實是妙語如珠,對於不同的議題也有不同的看法,只是侯認為,他的職位與身分,不應該隨外界起舞,因為認真做事才是最重要的。

面對台海險峻、詭譎難測的國際局勢,國家執政者不能是信口開河,說話不經大腦,此刻中華民國的領導人正需要的,就是穩健、冷靜的特質。這些正是侯友宜擁有的政治性格,加上他的兩岸論述核心就是「三安三平」,社會公平、國家和平、兩岸太平,人民安心、社會安定、國家安全,或許能避免台灣在台海區域間成為麻煩製造者,甚至引起戰火燒身。

台灣經歷三次政黨輪替,每一次總統大選中,主要政黨的候選人,都有不同特質,但他們唯一相同的都是口若懸河,很能長篇大論,不過侯友宜跟他們不同,他沒有豐富的詞彙,講話也沒有華麗的辭藻可鋪陳,謹言是他的特色,他不會噴政治口水,他只想好好做事,但如此的性格絕對會讓早已吃慣重鹹的台灣民眾很不習慣,所以面對這樣的總統侯選人,是不是可以讓人民再思考,在這風雲多變的國際與兩岸情勢中,台灣究竟需要怎樣的領導者?

▲侯友宜新北市議會備詢。(圖/記者許靖騏攝)

▲新北市長侯友宜。(圖/記者許靖騏攝)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