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定義「每個人都有殘障」 自動門的發明多虧了這部影集!

▲▼超商自動門旁數字             。(圖/資料照)

▲「自動門」如今是隨處可見的日常設計。(圖/資料照)

記者林育綾/台北報導

40多年前還沒有「自動門」的存在,這項設計對當時的人來說,甚至是難以想像;如今便利超商、銀行、政府機關、機場等公共場合,四處可見。而這項偉大的設計,竟然跟美國影集《星際爭霸戰》(Star Trek)有關!

近年國際掀起「共融革命」,兩廳院先前舉行「永續劇場・共融年會」,其中也邀請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無障礙服務處、身心障礙藝術教育發展企劃處處長貝蒂·西格(Betty Siegel)透過遠距離視訊,分享推動共融的經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她提到,其實世界衛生組織定義「每個人都有多多少少的殘障」,得看不同狀況而論,無論是在資訊、實體環境、社會環境互動上,每個人可能都會面臨。她舉例,如果她跟一位坐輪椅的朋友到藝術中心看表演,通常會先到對街買杯咖啡,過馬路回來時,印入眼簾的第一景象是超高的樓梯,如果她爬上樓梯、跟朋友揮手說再見、進入劇場;而朋友被留在原地,還搞不清楚如何進入。

另一個情況,她同樣與一位坐輪椅的朋友到藝術中心看表演,先到對街買杯咖啡,過馬路回來後,印入眼簾的還是一座超長樓梯,但旁邊有斜坡和電梯,這時候她跟朋友互看,朋友跟她說再見,接著透過電動輪椅「咻」一下就上去,再透過電梯直達劇場,「這種情況下,請問誰比較有障礙呢?是我朋友?還是我?」

▲▼國家兩廳院防疫升級。(圖/國家兩廳院提供)

▲兩廳院舉行「永續劇場・共融年會」,討論關於場館的共融及永續議題。(圖/國家兩廳院提供)

用這樣的概念就可以知道,有時候是環境沒有做出調整,而不是人有問題,透過調整政策、流程,在日常就能提升整個社會的無障礙環境。她認為,「無障礙」當然不是一蹴可及的事情,每個組織甚至每個人,都必須一步一步培養。

如果大家把「共融」想像得很困難,她還舉例一部知名影集《星際爭霸戰》(星艦迷航記 STAR TREK),在60年代,這部影集出現很多充滿未來感的科技、技術,像是會自動打開、關上的艙門,當時就有一位設計師特地寫信給影集製作人,詢問那座「自動門」究竟是如何製作?因為該設計師苦思很久,一直希望做出這樣的門。

可惜影集的製作人回信說,這不是真正的「自動門」,而是拍戲時有兩個人躲在門後面,當演員到了門前面的時候,兩人就把門推開,而演員進入後,就把門關起來,所以是人力完成的。雖然當時《星際爭霸戰》還沒有做出真正的自動門,卻被認為有功於啟發後續真實生活裡自動門的研發。

▲▼兩廳院先前舉行「永續劇場・共融年會」,邀請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無障礙服務處、身心障礙藝術教育發展企劃處處長貝蒂·西格(Betty Siegel)透過遠距離視訊,分享推動共融的經驗。(圖/記者林育綾攝)

▲貝蒂·西格(Betty Siegel)舉例星際爭霸戰的故事,提到自動門的概念。(圖/記者林育綾攝)

Betty說,之所以分享這個故事,是因為在1969年這部影集在電視上播出時,當時人們才正要登陸月球,也認為自動門是無法想像的科技;但是現在,人們走進旅館、機場、購物中心,自動門隨處可見,已經日常設施。

40年前,自動門還這是是無法想像、難以迄及的技術,這代表著我們現在面臨的環境,跟過去有很大的不同,跟未來也會有很大的不同,「我們未來也有新的科技、方式,可以去改變這樣的障礙環境。」

她還提到,如果有任何一位障礙人士,無法進出某個建築物,或是沒有辦法了解某項內容、節目時,這意味著他們的人權、公民權,也受到了阻擋或阻礙。因此人們必須創造平等的機會,讓每個人都能參與,作為藝文機構的社會責任,當然也要納入這種共融的思維與作為,就像是上面提到的科幻影集一樣,在未來的社會,可以促進各種創意跟作為發生。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