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他 是無國界醫生職位最高的台灣人

▲無國界醫生香港董事會主席、麻醉科醫師劉鎮鯤。(圖/商業周刊提供/攝影程思迪)

文/吳中傑

劉鎮鯤,39歲,台北市數間診所的特約麻醉專科醫師,但和一般在診所看診的醫師不同,在他的工作排序中,「會議」比「手術」更重要。

這並非不務正業,而是因為一台手術,能救治一個病患,但他所參與的一項決議,卻可能影響全世界數以百萬計,急須醫療援助的民眾。他的另一個身分,是「無國界醫生香港董事會主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想逃,不願當醫生
「難道人生是父親決定?」

正在台灣籌畫設立辦公室的無國界醫生,是有44年歷史,曾獲諾貝爾和平獎的醫療組織。沒有立場,提供受武裝衝突、疾病、天災影響,或缺乏醫療資源地區的民眾醫療援助。在敘利亞衝突、尼泊爾地震或西非伊波拉疫情中,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劉鎮鯤,則是少數進入無國界醫生的台灣人中,服務最久、職位最高的一位。

但,在2008年加入無國界醫生前,劉鎮鯤其實對在手術室裡的生活缺乏認同,一度只想當醫界的逃兵。

家族經商的劉鎮鯤,從小成績優異,但卻和台灣許多醫生的成長歷程一樣,「當醫生」對過去的劉鎮鯤來說,並不是他的人生選擇。

出走,加入無國界醫生
在戰地掙扎搶救每一個生命

他坦承,自己其實不甘願被支配,想休學卻沒勇氣,只能把重心放在課外活動上。直到拿到專科醫師執照後,劉鎮鯤用行動,做出反抗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決定,踏上一趟為期近一年、足跡遍及土耳其、阿富汗、西藏等地的旅行。途中,他第一次認識無國界醫生組織,為人生開啟不同可能。

在前線約3年時間,劉鎮鯤曾至非洲的南蘇丹、獅子山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等地服務。在缺乏資源的地區進行醫療工作,困難如何接踵而來不難想像。但對他而言,最難的是在有限資源內,如何拿捏醫療行為界線。

有一次在剛果,一位小孩的母親,因保護孩子而被射殺,打過母親身體的那顆子彈,仍然穿過小孩的肩胛骨。當時他和外科醫師研判,孩子應暫時不用插入胸管,沒想到當晚,那位病童就過世了。「我滿自責的,想說當初為什麼不多堅持一下,多做一點?」

這些在台灣不會出現的衝擊與反思,勾起劉鎮鯤對醫療工作的使命感。但,他仍無法忘情自己想闖出白色巨塔的心願。

開竅,找到人生使命
每天開會,牽動百萬人生死

5年前,在他猶豫究竟該留下,或該離開無國界醫生從商時,共同在中非共和國出任務的一位比利時藥師對他說:「你已經有這麼多年的經驗,隨時可以再回來無國界醫生。但如果你不嘗試做別的事,會因此後悔的話,那就去試吧!」

於是劉鎮鯤毅然赴上海從商,卻因缺乏經驗幾乎沒有成交一筆訂單。跟外面的世界比較,他才發現自己始終無法忘情無國界醫生的事務,於是在上海時,回頭加入無國界醫生香港董事會。2012年回台從醫後,更在父親病重時,擔起董事會主席這個吃力的無給職工作。

忙碌時,他每天得撥出3、4個小時時間,處理無國界醫生組織事務;每年,更得不定期至世界各地開會,掌握全球無國界醫生的行動現況。

「生命的訣竅不僅僅是活著,而在於,為了什麼而活。」這是俄國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曾寫下的句子,或許,也是劉鎮鯤人生的註腳。

【 更多報導 】

耳邊全是哀號聲,脫落的皮膚垂在傷患腳上...外科醫師洪浩雲:我見識過地獄!

錢花在哪,決定你的深度》揹LV、拿iPhone6,兩個女大生:1000元書錢付不起

30歲了...沒存款、有女友也不敢結婚》都是因為20幾歲時,你不知道這些事

全身70%三度灼傷,四肢僅存右手》我恨這個奇蹟:為什麼要讓像怪物的我活下來?

別再用Apple、Kobe、Echo...當英文名!4個老外告訴你,為什麼英文名別亂取

※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
※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