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support /「如果我能為農業做一件事…」

圖、文/17support 社會企業一起幫

「小麥」是萬穀之王,加工用途廣泛,與稻米同是維繫生活的主要糧食之一,我們愛吃的麵包、麵條、調味用的醬油等都需要小麥。台灣小麥的興盛期可回溯自日治時期(1919年),從台中開始,彰化、雲林、嘉義、台南等沿海一帶皆有麥作;1967年後,政府陸續開放美國小麥進口,並輸入玉米、黃豆等作物,台灣雜糧種植漸漸地乏人問津了。


▲喜願創辦人施明煌總「兼」。(圖/喜願共和國提供)

在國家利益交換下,許多雜糧作物成為了犧牲品,更是造成台灣「糧食自給率」過低的主因。這件事,施明煌從喜願麵包裡看見了(相關文章可見:「喜願行」自己農業自己救),並於2007年開始他的小麥契作計畫,從麥田狂想到喜願小麥、喜願大豆特攻隊,整個「喜願共和國」除了致力恢復多元雜作、提升糧食自給率,也與契作農友採友善環境種植,關懷自然。施明煌常常笑稱自己是什麼都“兼”的喜願「總兼」,但其實,他很專注,一心一意只為農業做一件事,而且是玩真的。

與喜願共同契作的農友幾乎遍佈全台,苗栗苑裡「雜糧產銷班第一班」,也是其中之一,至今合作超過6年。產銷班的徐大哥說,「喜願系統農友除了種植小麥外,也有生產大豆、高粱等雜糧作物。栽種前,必須先申請土壤與水質的有機檢測並通過標準,種植期間不毒鳥、不使用化肥、農業、除草劑等,僅施以有機認證的有機肥、生物制菌劑,用輪作方式降低病蟲害。」這樣的田間管理,也因為大家有共同的意識與自我要求,讓喜願的契作形成一種友善文化!

▲喜願系統農友苗栗苑裡「雜糧產銷班第一班」徐士霖的耕地,以一期稻米、裡作小麥、二期黑豆輪作,現在正是種植黑豆期。(圖/17support 攝)

由於雜糧這類粗放型作物,經濟效益不高加上進口價格便宜,讓農友們栽種意願也跟著興趣缺缺。為此,施明煌對合作農友堅持「保價收購」原則,目前進口小麥價格約10-12元/kg,喜願小麥的契作價格則在30-39元/kg,足足高出3倍之多,幾乎100%收購,即使是格外品也不例外。如同預購下單的保價原則一方面讓農友們不必擔心後續銷售問題、專事生產,一方面也為台灣農業找回驕傲與尊嚴。

徐大哥也表示,施總兼合作從不與農友打紙本合同,生產過程遵行友善種植與否其實無法每天一一檢查,他是用“信任”與每位農民交陪(台語),卻很堅持自己的原則,也唯有堅定原則才能實實在在為台灣農業站穩腳步。

▲喜願與台灣農友契作的在地黑豆,飽滿、Q彈、且非基改。(圖/17support 攝)

這樣的傻人堅持,讓喜願共和國不單提供農友們種植不同作物的賺錢選擇,同時也降低農地休耕與懶惰農民的比例,恢復自然生態的農村多元性,甚至利用網路科技建構契作行動化生產履歷系統,提供生產者、加工者、消費者、與服務者一個透明、友善的溝通平台。

更重要的是,喜願正慢慢消弭農業的差異價值:在地就是要比進口貴;在地作物絕對有自己獨有的價值與品質,如果能做到糧商少賺一點、小農多分一點的兼利方式,或許就能使農民做到很真,消費者也能接受支持,不再讓人感到產地與餐桌的距離如此遙不可及!

本文獲17support社會企業一起幫授權提供,原文於此

17support延伸閱讀>>>
愛上農業從消費開始
三明治女孩的慈善發想
「以工換菜」的米點心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