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長照制度與移工制度銜接出現斷層,不只是社會底層的弱勢民眾受害,連看似更有資源的政府官員,同樣面臨難解的長照問題。身為監察委員,國家發給王幼玲每月近18萬元的薪水,賦予她糾正、彈劾行政部門缺失的權力,但面臨照顧人手問題,她同樣身處困境。

▲王幼玲(中)和丈夫(左)有個高高壯壯的兒子(右)。兒子因情緒問題,偶爾會出現推人行為。(圖/王幼玲提供)

面對長照問題 監察委員也束手無策

王幼玲有一個高高壯壯的兒子,但因罹患自閉症,不時會出現推人等情緒行為。因她忙於公務,丈夫自己也須洗腎,因此家中有請外籍看護,白天跟著兒子到日照中心照料。但兒子不時會出現推人行為,還會和移工大打出手,有時甚至兩老也會遭殃。

會和兒子上演全武行的外籍看護合意解約了,兒子在去年10月開始住進八里療養院。王幼玲說:「我和先生年紀都大了,沒辦法一輩子照顧他,也想趁機會幫兒子找個安身立命之處」,索性讓兒子去住精神科病房,讓他慢慢適應機構化的生活。

▲王幼玲的兒子(右)住進精神病房,院方要求她一定要請看護才行。(圖/王幼玲提供)

醫院外籍看護從一天2200元漲到3200元

王幼玲說,雖然兒子可以自己刷牙洗臉,但因如廁時無法處理乾淨,醫院要求家屬必須找看護工才讓兒子住院。王說,「當時我以為一天花2200元找看護應該差不多吧!沒想到仲介說『這價格你可能找不到人』」,她最後開出一天2500元的價碼才找到外籍看護,而且10天就要結帳一次。

 

因為要到精神病房照顧,等於外籍看護也會一起被關進去,加上兒子的情緒行為,接手的移工一個一個辭職,王幼玲又一個一個的找。到了今年5月,因健保給付期滿,兒子轉到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繼續治療,院方同樣要求家屬要請看護。但王說,這時候看護工的行情價已經漲到1天3200元,等於一個月要花上近10萬元!

 

如此高額的花費,王幼玲說:「雖然我還是可以負擔,但看到存款一天一天下降,也是很無奈!」現在兒子準備出院回家了,她還是得要回頭申請外籍看護。目前政府規定的外籍看護最低起薪是2萬元,仲介問她,打算給多少薪水?王幼玲很阿莎力地說:3萬!

20萬元月薪也難扛重症 監委嘆:收入更低的家庭怎麼辦?

近年因疫情限制移工入境,缺工影響,導致市場外籍看護薪資上漲;加上印尼政府要求,我國勞動部8月底才將外籍看護薪資樓地板從1萬7000元調高到2萬元。王幼玲說,對重度照顧者的家庭來說,照顧責任不可能全丟給移工,通常還要搭配另外一位照顧者,通常都是媽媽;也就是說只有爸爸一人在賺錢。如果移工薪資再漲下去,請不起的重症家庭可能會越來越多,「我擔心照顧悲劇會不會增加?」

 

王幼玲說,大家都同意,在家裡負擔照顧責任的移工,應該要有足夠的休假與薪資,但對付不起的家庭怎麼辦?「以我這樣的薪資,我賺的錢就差不多剛好給移工了,收入更低的家庭怎麼辦?最後結果就是家裡收入最低的人來辭職。」

對於長照困境惡化,王幼玲也嚴詞批評:「衛福部規劃的長照沒有看到實際家庭的需求,衛福部不能再坐視不管了,應該要負起責任!」王說,目前長照制度中的喘息服務,失能情況越嚴重、越需要照顧的人,反而使用比率越低;失能較嚴重的人自費請外籍看護來幫忙,結果長照中的照顧服務不但不能申請,專業服務(可請營養師、職能治療師等到府教導照顧,政府補助部分費用)額度還要被縮減,這並不公平。

「現在長照可以讓子女在外頭安心工作嗎?」學者籲長照增現金給付

王幼玲還問了一個發人省思的問題:「一個雙薪家庭來說好了,在父母都失能的情況下,以目前長照照顧服務員的量能,可以讓兩個人安心在外面工作,把父母放家裡,讓照顧服務員來照顧嗎?」目前制度如何讓年輕人安心在外工作?有沒有可能讓照服員跟外勞搭配來分工,由機構派遣到家戶,分攤白天和夜間的照顧?王說,不然如果現在這樣將照顧工作放在一個人身上,家屬會累死,移工也一樣,「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變成只有相當收入的才能應付,政府不能沒看到這個問題,再不處理,可能再一年就爆炸了!」 

老人福利聯盟秘書長張淑卿說,從使用者觀點來看,除了少數收入較高者外,民眾都一樣繳稅給國家,但自費聘請外籍看護的人,獲得的長照補助反而比較少。外籍看護負擔實質的照顧任務,但國家對移工定位不明,都推說是雇主與移工之間的私人契約關係,給移工的支持和訓練就不足,移工離職情況就會增加。台北護理大學長期照護系教授陳正芬也說,這種做法就好像家長花錢讓小孩去參加補習班,但卻因此政府就不讓你接受義務教育了,並不合理。

長期研究長照制度的空中大學社會科學系副教授林谷燕說,德國長照制度是採實物給付(請照服員來照顧)、現金給付(發現金讓被照顧者找適當的人來照顧,多為家人、鄰居、朋友等),以及兩者混合的「混合給付」3種方式。其中「混合給付」可讓家庭照顧者情況調整實物跟現金給付的比重,如體力變差、不堪負擔照顧責任時,可提高實物給付,讓長照照服員幫忙的比重提高。她建議,我國可參考德國長照制度,未來可增加現金給付、混合給付模式,提供照顧者更多選擇機會。

 

看更多圖鑑

圖鑑#1 擔心連累妹妹的罕病患者劉小姐

圖鑑#2 看著「老人照顧老人」的女兒May

圖鑑#4 20年換過近40位看護的女兒吳小姐

圖鑑#5 移工中風仍照付薪水的全癱患者陳先生

長照家庭哪裡去?僅11%住機構 學者籲提高補助

長照未來該怎麼走?勞動部、衛福部有歧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