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穿越道路事故高達八成 誰敢讓孩子自己上學?

▲長者、孩童與車爭道成日常 行人路權誰來保障?(採訪撰稿/記者蒲世芸;攝影剪輯/記者鄭遠龍)

▲學校周邊的人行環境完善嗎?許多家長不放心讓孩子自己上學,原因在於沒有提供安全的環境。(圖/記者湯興漢攝,下同)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消失的人行道】
記者張惠媛/專題報導

「109年的交通事故中,國小學童的死傷人數413人,國中784人,是國小的2倍,到了高中更攀升至2,093人,是國小死傷人數的5倍!」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說出了令人心痛的數字,這個數字背後,隱藏著無數家庭的淚水與傷痛,「為什麼我們的孩子碰到交通事故的數量到了高中會突然攀升這麼多?因為國小國中很多都是家長接送,沒有讓孩子從小學習怎麼走路,所以到了高中自己上學之後事故量大增。但是,我們給的環境,能讓家長放心、能允許孩子這麼做嗎?」今日(4/30)民眾檢舉新制上路,可檢舉項目自63項限縮至46項,「紅黃線違規停車」與「人行道違規停車」則不得檢舉,行人的路權是否會再度受到壓縮,引許多民眾擔憂。

交通意外的發生 很多時候源自於我們對孩子不夠了解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國家都推廣讓孩子從小自己走路上學,但在台灣,卻一直沒有顯著成效,每到上學、放學時段,校門口總是擠滿家長接送小孩的汽車、機車,除了交通打結,接送的車輛也變相地成為學童安全潛藏的危機。靖娟基金會長期關注兒童安全,執行長林月琴說明,學童及幼兒在行走及過馬路時所碰到的危險,有部分來自於大人們對小孩子不夠了解,「小孩子的視野與能見度比較窄、只有成年人的一半,且移動的車子跟後方的建築物,在孩子的眼中是黏在一起的;而聲音定位要到6歲才會形成、孩子8歲才能靠聽覺辨別出路上的車輛多寡跟遠近程度;除此之外,理智的部分也要到18歲才會成形,小朋友多半是目標導向,所以常看見孩子因為追球而衝出馬路等狀況,導致意外發生。」行人,是孩子在交通環境中自主的第一個角色,卻有高達8成的兒童因穿越道路、衝出路口而發生事故。

對於孩子的生理限制,不僅家長需要多加注意,駕駛人更應該有此警覺,「6歲的孩子如果是中等身材的話,身高差不多115公分,休旅車的前端就有約110公分高了,如果孩子站在車前,可能只會看到一點點頭髮,更遑論是年紀更小的孩子,而車輛的A柱也容易造成視線死角,讓駕駛人看不見路上的小孩子。」林月琴表示。

台灣的交通環境複雜 為學校設置安全的人行道環境困難重重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靖娟基金會自103年起開始推行「小黃帽交通安全計畫」,進校園宣導交通安全知識與正確的用路觀念。(圖/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提供)

因為看過太多悲劇,所以靖娟基金會自103年開始推行「小黃帽交通安全計畫」,希望替孩子建立完整的交通安全知識與用路觀念,除了讓孩子有自保能力,也透過教育讓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能成為一個良好的用路人,不過這項計畫也受到不少阻力,「學校有自己的體制,老師們也都很辛苦,不一定有餘裕來參與這個計畫,亦不是每個學校都有導護志工,不僅在教育推動上有困難,在步行環境上也有很大的限制。」林月琴說道,「要保障學童步行安全,清楚的號誌與行穿線的設置是必要的,很多學校只要離開圍牆範圍,周邊就沒有人行系統,也曾經就某些案例溝通過,希望能因應學童需求,在學校周邊設置號誌燈行穿線,但是該縣市政府交通局表示因路段車流量不足,無法設置。」

「人本交通」如何落實?基礎建設是否符合民眾需求與期待?

希望孩子有正確的用路觀念,但我們的社會有給孩子良好的用路環境嗎?台灣至110年3月底為止,機動車數輛統計共有2,238萬輛,在私有運具數量這麼高的情況下,如果又無法提供學童安全的人行空間,「讓孩子走路上學」這個想法,或許永遠無法付諸實現。

▲目前已有部分學校周邊通學時段禁止車輛進入。

針對人行道與騎樓的亂象,林月琴無奈:「學校周邊不僅缺乏完善的人行系統,騎樓也經常被佔用,小吃店、民宅的私人物品擺放,或是停滿機車而阻礙通行,都會影響孩子步行的安全,為什麼都要等到真的發生意外,才來檢討跟改善?」

我國交通部近年不斷提倡「人本交通」,109年起實施「路口停讓行人加強執法」,但人行道等基礎建設,對於民眾的需求與期待,似乎還有一大段落差,在行人空間與安全性普遍不足的情況下,今(4/30)日民眾檢舉新制上路,針對違規樣態不明等狀況,成為許多民眾心裡的隱憂,要邁向「人本交通」的環境,「將人行道還給人民」恐怕是當務之急。

►檢舉新制上路!高齡者被迫走上車道 安全由誰來保障?

►你可以在人行道上走多久?什麼樣的人行道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