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篩陰「代表我安全了?」 醫列4大重點:這就是陰轉陽關鍵

記者周亭瑋/綜合報導

國內新冠疫情蔓延,民眾快篩需求大增,當然也冒出不少疑問,像是「快篩陰性,代表我安全了嗎?」「要什麼時候做快篩?」對此,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列出4大重點,包括感染者的Ct值關係、陰轉陽關鍵、快篩工具差異及染疫者居隔7天的重要性等。

▲病毒量不足時,快篩有可能測不出來。(圖/記者屠惠剛攝)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黃軒醫師今在臉書提到,最近經常被問「什麼時候做快篩才好呢?」「快篩明明是陰性了,為什麼還要繼續做好幾次的快篩?」於是他整理出國外幾個研究及臨床試驗結果,來為大家解惑。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1.無症狀感染者的Ct值關係

►被COVID-19病毒感染,尤其是Omicron,99%是無症狀/輕症狀。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針對一所大學4萬名學生篩檢,將1633名確診者分成無症狀、有症狀、確診後才出現症狀者,該研究得到的結論是,「無症狀感染者:Ct值高、病毒量低/有症狀感染者:Ct值低、病毒量高」。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人員認為,「Ct值和症狀」有非常大的關係,許多有症狀的病人,在檢疫10天內或做檢查時,都至少有1個以上的症狀,而這些有症狀發作的人去做快篩,比較容易有陽性反應。

▲示意圖,與本文無關。(圖/記者陳俊宏攝)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2.剛被感染時,病毒量不足,可能測不出來

►Omicron感染後,1天之內病毒會開始在體內複製,但在2天內才會有足夠病毒量,能檢測出病毒。

►通常第1天測不出來,但第2-3天卻測出了,這就是所謂的「陰轉陽」,因為病毒複製足夠的量,才能被快篩揪出來。

3.快篩工具各自敏感度不同

►荷蘭曾做過大規模臨床試驗,資料顯示「唾液快篩」敏感度只有6成多,但「鼻咽快篩」靈敏度有7成,。

►唾液快篩:Ct值需低於23或24,才能驗出來。也就是説,你體內必須要有高密濃度的病毒,才能驗出陽性反應。

►鼻咽快篩:Ct值超高27仍然會驗出來。換言之,低病毒量下也能測出來的。

▲快篩示意圖,與本文無關。(圖/記者屠惠剛攝)

4.確診者還是得居隔7天

►Omicron在體內大約停留7天。也就是說,症狀出現7天左右,或一直無症狀,快篩又陰性,在症狀消失之後,大部分確診者或未確診居隔者,也就不具傳染力。

►少部分人超過7天或10天以上,快篩仍是陽性,那是大部分剩下病毒的「屍體」或「殘肢」,這些並不會加重病情,也不會傳播給別人。

黃軒也提醒,「7天之後仍然是要遵守NPI措施,因為Omicron有一個特殊情況,就是會再感染,所以大家仍然要戒慎面對。」

.本文由黃軒醫師授權引用。

►同居男友染疫!她篩陰卻嘆「只能一起確診?」 3現況爆共鳴
►我就懶阿!6款「餐廳級調理包」水煮5分鐘開吃 再送晶華牛肉麵
►帶1歲兒返台!快篩陰「卻因1規定」要到醫院PCR 孕媽:賭全家安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