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邀集各專科醫師撰文,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糖尿病足真的會截肢! 糖尿病4大NG行為全解析

▲糖尿病足。(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天氣寒冷時,很多人會覺得手腳冰冷而想要泡泡熱水,但是如果不小心可能會泡出大問題。」國泰綜合醫院整形外科主任蒲啟明醫師指出,「糖尿病患可能發生感覺比較遲鈍的狀況。」以下四個是診間患者常遇到的狀況,也是最容易造成糖尿病足傷口潰瘍的因素:

1. 不自覺的燙傷:泡熱水前未先測量水溫、或是泡腳後用吹風機熱風持續吹,導致燙傷、起水泡而不自覺。

2. 自行處置傷口:自行用成藥或來路不明的藥膏塗抹傷口,很可能導致感染加重。

3. 穿不合腳的鞋子:壓迫、壓力導致足部變形或破皮就會形成傷口或紅腫發炎、甚至引發蜂窩性組織炎。

4. 錯誤方式修剪指甲:過度修剪或未以平行方式修剪指甲,都可能導致指甲周邊組織發炎紅腫,加上傷口小不易察覺,很容易就會演變成感染嚴重的困難癒合傷口。

因為糖尿病患者常常沒有感知到傷口疼痛,眼睛可能又併發視網膜病變而看不清楚,所以便輕忽糖尿病足潰瘍的嚴重性。蒲啟明醫師補充,曾經有患者用吹風機一直吹,吹到足部起水泡都不曉得。在發現足部傷口後,患者又自行灑藥粉、塗草藥,使用錯誤的方法照顧傷口,結果造成嚴重感染。」該名患者後來是家人聞到異味,找遍了家裡,才終於發現患者的足部已經潰爛、發臭、流膿才緊急就醫。糖尿病足患者若形成困難癒合傷口為了控制感染,可能需要截掉潰爛的組織,截到腳趾、截到小腿、甚至截到大腿都有可能,將對患者與家屬造成巨大衝擊。

糖尿病足潰瘍的成因主要包括血糖過高導致周邊神經損傷而感覺麻木、動脈粥狀硬化造成血管狹窄導致周邊組織缺血壞死,以及血糖過高導致白血球功能下降,無法有效對抗細菌,而容易遭到感染。

糖尿病足成因

由於感覺麻木,患者可能在無意間受傷。蒲啟明醫師說,如果沒有及時就醫接受治療,傷口感染會進展為蜂窩性組織炎,甚至演變為壞死性筋膜炎、敗血症,而危及性命。

糖尿病足潰瘍治療複雜 「跨科別團隊」解析一次搞懂!

1. 新陳代謝科:定期回診追蹤血糖,若發現糖尿病足潰瘍傷口,一定要告知醫師進行診療。

2. 心臟血管內外科:檢查足部血管的狀況,如果有狹窄或阻塞,便要進行治療,確保足部有足夠的血液循環。

3. 感染科:使用合適的抗生素來控制感染。

4. 整形外科:針對糖尿病足傷口嚴重程度提供傷口照護、清創、截肢或傷口重建等治療。

糖尿病足治療團隊

由於糖尿病足治療非常複雜,通常需要經驗豐富的醫療團隊採取完善的治療計畫。蒲啟明醫師補充,如果發現有壞死的組織,一定要找專科醫師清創!千萬不可以自己在家裡用剪刀或刀子處理,因為使用沒有消毒的器械,非常容易造成感染,反而弄巧成拙。尤其糖尿病足潰瘍傷口治療最重要的是加速傷口癒合,盡快達到完全癒合,能夠大幅降低感染風險,避免截肢的命運。目前外用藥選擇有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能夠促進傷口癒合,增加完全癒合的機會。

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的治療機轉是調控影響傷口癒合的微環境,抑制傷口中會增加發炎的細胞,增加促進癒合的巨噬細胞,進而促使血管新生、傷口修復及癒合。正常傷口復原會經歷發炎期、增生期、成熟期,但糖尿病足患大多因血糖控制不佳,導致傷口長期處於發炎期,無法進入增生期,導致傷口遲遲不好。蒲啟明醫師補充,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能讓原本處於發炎的傷口微環境,轉換成促進修復的狀況,藉此縮短傷口發炎期,促使潰瘍快速癒合。

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

在傷口完全癒合後,患者一定要好好照護自己的雙腳,預防勝於治療!蒲啟明醫師建議,糖尿病足患者要穿著合腳且包覆良好的鞋襪,即使在室內也不可赤腳走路。修剪趾甲時請以直線方式修剪,若視力不佳,便要請他人幫忙修剪趾甲。洗澡前一定要測量水溫,避免意外燙傷而沒發現。此外,糖尿病足患者千萬不可吸菸或處在長期接觸二手菸的環境,以免足部血液循環惡化,造成不可逆的截肢後果。

蒲啟明醫師強調,「糖尿病患每天都要檢查足部,如果發現破皮、龜裂、滲液、發紅、浮腫等狀況,一定要立刻就醫!」

筆記重點整理

一、糖尿病潰瘍的成因主要包括血糖過高導致周邊神經損傷而感覺麻木、動脈粥狀硬化造成血管狹窄導致周邊組織缺血壞死,以及血糖過高導致白血球功能下降,無法有效對抗細菌,而容易遭到感染。

二、只要發現糖尿病足潰瘍傷口,一定要及早就醫。除了把血糖控制達標之外,透過跨科別醫療團隊提供傷口照護,幫助傷口癒合。

三、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的治療機轉是調控傷口的微環境,能夠抑制傷口中會增加發炎的M1型巨噬細胞,增加促進癒合的M2型巨噬細胞,進而促使血管新生、纖維母細胞增生、並產生胞外基質沉積。讓原本處於發炎的微環境,轉換成偏向修復的微環境,縮短發炎期,促進傷口癒合。

四、在傷口完全癒合後,患者一定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腳,預防勝於治療!

原文連結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奇異果冷知識大集合!每粒1600顆籽、「600年果藤」至今還能生產

奇異果冷知識大集合!每粒1600顆籽、「600年果藤」至今還能生產

許多人認定奇異果來自於紐西蘭,不過最早的果藤其實位於韓國,至今已600年,依然能產出果實。此外,一顆奇異果擁有約1600顆籽,提供Omega-3脂肪酸,還能促進腸臟蠕動。《ETtoday新聞雲》整理你不知道的奇異果冷知識,了解這被稱為「營養小金礦」的秘密。

2024年06月02日 22:22

25%台人都有!代謝警訊「5指標中3」 糖尿病機率增6倍

25%台人都有!代謝警訊「5指標中3」 糖尿病機率增6倍

「代謝症候群」是現代人的常見健康問題,常伴有高血糖、高血壓、高膽固醇等症狀,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初日診所-許芷瑜醫師將在本文中,為我們詳細解釋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風險因子及預防措施。

2024年06月02日 21:41

嫩妹獻初夜!男隔天秒認「我太渣了」 自責1年:該得到報應

嫩妹獻初夜!男隔天秒認「我太渣了」 自責1年:該得到報應

我喜歡幫有「自我意識」的個案上課,我拿手的就是和他們一起「對抗黑暗與自我否定」與詮釋意義,在和他們相處的時光中,我總能感覺到他們的進步及對自我的肯定,如果可以陪伴他們一段旅程,藉著處理眼前的性問題來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就是我最大的動力了。

2024年06月02日 20:18

水腫「不一定是吃太鹹」! 醫揭4原因:水喝太少了

水腫「不一定是吃太鹹」! 醫揭4原因:水喝太少了

小腿總是腫脹不適?首先需要先排除病理性水腫,如果水腫集中在單腳、伴隨頭暈、易喘、血壓升高、體重明顯下降、小便有泡沫,即有可能是因疾病導致,建議進一步就醫釐清狀況!

2024年06月02日 19:06

腎臟「最怕5件事」! 愛喝含糖手搖飲小心了

腎臟「最怕5件事」! 愛喝含糖手搖飲小心了

許多人的日常飲食可能傷害身體而不自知,醫師提醒,像是許多人會詢問「腎臟要如何保養?」留意5個重點,包括「怕缺水」、「怕多鹽」、「怕多糖」、「怕紅肉」、「怕加工食品」、「怕消炎止痛藥」。因此,控制好三高、健康飲食、多喝水、避免來路不明藥物是相當重要的。

2024年06月02日 16:26

牙齒2地方要靠「牙線」清潔!醫曝「2大原因」使用率低

牙齒2地方要靠「牙線」清潔!醫曝「2大原因」使用率低

除了正確使用牙刷刷牙之外,「牙線」在口腔保健中也相當重要!臺大醫院牙科部兼任主治醫師、顯微根管治療醫師張添皓指出,根據臨床觀察,「不了解牙線功能」和「不知如何培養使用牙線的習慣」是普遍民眾不用牙線的2大原因。

2024年06月02日 15:13

精神科居家治療「資源集中六都」 學者:長照過於依賴傳統醫療模式

精神科居家治療「資源集中六都」 學者:長照過於依賴傳統醫療模式

台灣將在2025邁入超高齡化社會,也會讓長者衰弱和失能風險增加;但除了身體失能,心理也是亟需關注的一環。台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特聘教授周桂如提到台灣照護體系中,全國有500多家的精神醫療機構,真正做到居家治療比率不到20%,除了資源不足,分配也極為不均,大多都集中在六都。更呼籲,未來精神健康預算上,挹注更多資源到社區端。

2024年06月02日 13:48

孫安佐開直播砲轟孫鵬!精神醫建議「先做1件事」:他需要幫助

孫安佐開直播砲轟孫鵬!精神醫建議「先做1件事」:他需要幫助

孫安佐在泰國吸食大麻,出現脫序行為,返台後開直播嗆父母、自揭被下蠱一事,引發重大關注。對此,專業精神科醫師指出,如果是在返台後,已經很難接觸到大麻,仍有相關脫序狀況,就要擔心可能是心神上有一些不穩定現象,「他可能是需要幫助的人」,建議要有醫療介入,但並不是強制就醫,父母或親友應先「聽他好好說」,先讓他產生信賴感。

2024年06月02日 11:54

孫安佐自爆有PTSD!精神醫曝「疾病真相」:這類人易物質成癮

孫安佐自爆有PTSD!精神醫曝「疾病真相」:這類人易物質成癮

星二代孫安佐在泰國吸大麻、疑似被下蠱等事件,引發社會關注,今早他受訪時除了揭露自己在泰國險被弄死,也提到自己有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希望外界別再逼他。對此,專業精神科醫師指出,有PTSD的人,確實也比較容易染上毒品等不良物質。

2024年06月02日 10:59

孫安佐怒揭「下蠱險被弄死」 精神科醫曝「吸大麻」害幻覺真相

孫安佐怒揭「下蠱險被弄死」 精神科醫曝「吸大麻」害幻覺真相

藝人孫鵬和狄鶯的兒子孫安佐近日被爆出在泰國吸食大麻後,發生脫序行為,但狄鶯卻爆料孫安佐是遭人下蠱,整起事件引起相當大的關注。對此,專業精神科醫師指出,大麻是一種幻覺劑,成分會讓人出現「幻覺、妄想、怪異行為和情緒不穩定」,就是因為吸食後,改變腦部神經傳導物質正常運作。

2024年06月02日 10:33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