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傳奇4/6百年無人敢動這塊磚! 「多多關照」典故源自這座城

 記者任以芳/甘肅嘉峪關報導

位於河西走廊的「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投資3億多人民幣修建,號稱大陸史上最大規模古建築修整。《東森新媒體ETtoday》記者實際走訪當地,過去嚴肅的軍事重鎮成為旅遊勝地,雄偉的城樓設計暗藏許多有趣的小故事。像是人們口中說的「多多關照」的典故、600年來沒人敢移動的「定城磚」傳奇故事都是來自嘉峪關,帶您一塊來穿越揭秘歷史。

明長城嘉峪關段全長56.6千米,分為東長城、西長城和北長城。清同治末年,左宗棠駐守肅州,曾整修關牆和關樓,親筆題字「天下第一雄關」扁額。明、清以來嘉峪關地勢險要,也是軍事、通商重鎮,號稱河西第一隘口之稱。當地諺語稱「西出嘉峪關,兩眼淚汪汪。向前望是戈壁灘,向後望是鬼門關。」因此,延伸不少傳奇故事。

▼ 位於河西走廊的「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圖/記者任以芳攝)

▲▼ 嘉峪關、甘肅  。(圖/記者任以芳攝)

▲▼ 嘉峪關、甘肅  。(圖/記者任以芳攝)

▲ 嘉峪關「左公柳」大道 。(圖/記者任以芳攝)

天下雄關「左公柳」牽掛思鄉情

《東森新媒體ETtoday》記者實際走訪,過去孤寂軍事重鎮成為熱鬧的旅遊勝地,穿越「天下第一雄關」的城門後,兩排翠綠的柳樹十分顯眼,與黃土大漠形成強烈對比,有綠化美觀效果卻暗藏心酸故事。

清朝同治末年,新疆伊犁一代發生動亂,晚清重臣左宗棠率領六萬湖湘子弟西進收復新疆。當時,他任陝甘總督期間,下令軍隊河西走廊的六百多里沿途種柳26萬株,由於當地土壤多為戈壁砂礫石為主,植樹可以鞏固路基、防風固沙,也讓行人有遮陽的地方。

另有一說,左宗棠軍隊來自南方,生長於南方的柳樹剛好化解士兵們思鄉之情,因此人們稱為「左公柳」。左宗棠率軍沿路造林的真實記載,也成為綠化邊陲好的歷史典範。

▼ 嘉峪關城牆。(圖/記者任以芳攝)

▲▼ 嘉峪關、甘肅  。(圖/記者任以芳攝)

▲▼ 嘉峪關、甘肅  。(圖/記者任以芳攝)

▲ 嘉峪關「定城磚」傳說只要移動,城毀樓塌。(圖/記者任以芳攝)

揭秘「定城磚」6百年無人敢動

去過嘉峪關的旅客一定聽過「定城磚」,城牆上放了一塊磚,傳說600多年來沒人敢動它,當地人深信如果移開會發生崩塌事件,這個傳說還得穿越回600多年前的大明弘治與正德年間。

嘉峪關解說員介紹,「爲了抵禦邊疆敵人必須修建城牆,當時擔任監工的是將領李端澄跟校尉郝空,兩人廣邀附近城裡能工巧匠。」一名號稱「建築高手」的易開佔精心計算修建嘉峪關需要99萬9千9百塊磚。

看到如此自信的易開佔,郝空心生疑慮和傲慢,不信有人能算得這麼準確,甚至揚言如果多一塊磚要懲罰降罪工人們。果然,修建城牆的磚頭就是易開佔說的數量,郝空故意在驗收前多放一塊磚頭。心知被整的易開佔故意說,「這是一塊定城磚,有它在,城牆可安然無事」,後來心虛的郝空不再追究,「定城磚」成為嘉峪關傳奇之一。

解密當時建造嘉峪關暗藏許多機關,《東森新媒體ETtoday》記者發現嘉峪關內城牆有許多「封閉」的牆眼,原來是用來放置燭火,一方面不讓敵人見到火光算出人力,同時避免被大漠狂風吹熄。城牆下方整排傾斜的牆眼洞,具有防禦和攻擊特性,古人「明槍易躲,暗箭難防」的設計巧思。

▼ 嘉峪關防禦敵人的牆眼洞。(圖/記者任以芳攝)

▲▼ 嘉峪關、甘肅  。(圖/記者任以芳攝)

▲▼ 嘉峪關、甘肅  。(圖/記者任以芳攝)

▲古時候只要出嘉峪關前往西域,等同出國,必須拿到關照才能出關。 (圖/記者任以芳攝)

多多「關照」源自嘉峪關?

宋元以前,嘉峪關沒有城樓,主要稽查來往商客。到了明代,明徵西大將軍馮勝收復河西後,開始修建關城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前後修建168年。嘉峪關市軍事要地也是西北交通要道上的一個重要樞紐,前往絲綢之路的通商口岸。

嘉峪關解說員介紹,「當年嘉峪關也是往來西域的重要驛站,明代時期的商客們只要走出嘉裕關西城門,等於出國,必須持有通關文牒才可出、入關口,等同於現代各國的護照。」

嘉峪關景區模擬古時出入邊境實況,《東森新媒體ETtoday》記者體驗通關流程,商客離開或進入嘉峪關,必須拿到邊關人員寫的「通關文牒」也就是所謂的「關照」。為了出國順利,商客會請求邊境官員,請給我「一次關照」、「二次關照」、「三次關照」,演變至今就是請多照顧的意思,「多多關照」的由來也成為嘉峪關有趣傳奇故事。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