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人吃藥控制血壓仍居高不下 高血壓導管治療助改善

台灣高血壓學會治療新共識記者會,病人李林太太(右)由媳婦陳小姐幫忙測量血壓。(圖/台灣高血壓學會提供)

▲病人李林太太(右)由媳婦陳小姐幫忙測量血壓。(圖/台灣高血壓學會提供)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63歲李林太太有嚴重高血壓問題,服藥控制仍不見起色,即便每天吞10多顆藥血壓仍飆高至200毫米汞柱以上,而且因為藥物副作用暈眩,還曾在餐廳廁所昏倒把家人嚇壞。後來檢查發她腎臟周邊神經太活躍,經過高血壓導管治療後目前血壓控制良好、藥量減少,也沒有副作用擾人,生活品質大幅提昇。

收治個案的馬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李應湘表示,李林太太本身除了高血壓外,還有心律不整病史,雖然服藥順從性高,血壓依舊居高不下,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她同時具有原發性及次發性高血壓。原發性高血壓可能與她的年紀有關,次發性高血壓則可能是心律不整引起,一併也影響到她的腎功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李應湘分析,原發性高血壓通常可以透過藥物控制,但是次發性高血壓必須要先解決原本的疾病。在找出病因後,先嘗試使用醛固酮抑制劑幫助她降低血壓,卻造成她體內鉀離子濃度過高,影響她原本心律不整病情,只能眼睜睜看著藥物能有效降血壓卻不能用在她的身上,最後在沒辦法投藥的情況下,採取微創侵入式的高血壓導管治療,成功改善血壓。

台灣高血壓學會治療新共識記者會,左起為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病人媳婦陳小姐、病人李林太太與馬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李應湘。(圖/台灣高血壓學會提供)

▲台灣高血壓學會治療新共識記者會,左起為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病人媳婦陳小姐、病人李林太太與馬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李應湘。(圖/台灣高血壓學會提供)

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心臟血管科王宗道醫師指出,歐洲心導管介入學會年會今年發表最新研究數據,試驗80名高血壓患者,在似臨床治療狀況下,受試者經6周穩定服藥篩選,以及術後6個月穩定服用1到3種降血壓藥的情況下,結果發現採高血壓導管治療的患者,24小時平均血壓下降,收縮壓降9毫米汞柱、舒張壓降6毫米汞柱,而最難控制的夜間血壓,術後也顯著下降。

王宗道分析,高血壓導管治療確實有降血壓效果,且依此降血壓數據,理論上可以減少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風險至少2成以上,約是1.5到2種降血壓藥物的效果。目前醫界已有共識,建議服用3種以上降血壓藥、血壓仍達160毫米汞柱的患者採行此治療,未來可望再放寬適用對象。

王宗道指出,長期處於高血壓狀態,罹患腦出血、中風、心血管疾病等風險相對提高,還可能使腎功能受損需終生洗腎,或影響認知功能。有研究指出,門診血壓若能下降2毫米汞柱,即可降低10%的中風機率。

要妥善控制血壓,王宗道建議,高血壓患者要特別控制鹽分攝取,且勿過度飲酒,適度減重、戒菸也有助控制血壓,飲食上多蔬果、少油脂,每週至少運動150分鐘,維持健康生活型態也是控制血壓的關鍵。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