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自我「結界」!區分公私生活 精神差、睡眠障礙bye

▲低薪,過勞,過勞死,勞工,加班,工作,貧窮,窮忙,上班族。(示意圖/《ETtoday新聞雲》資料照,與本文當事人無關)

▲白天埋首工作,晚上回到家還要集中精神繼續工作。(示意圖/《ETtoday新聞雲》資料照)

文/枡野俊明

工作和私生活必須有所區別,「勤勉」是日本人的傳統美德。雖然時代已經大為轉變,但這項傳統似乎一直延續至今。舉例而言,現在還是有不少人習慣把工作帶回家做。我沒有要否定他們努力工作的態度,只是我認為,即使專注於工作,懂得「切換模式」也很重要。

人的專注力畢竟有限。如果白天已經埋首工作,晚上回到家還要集中精神繼續工作,恐怕並不容易。另外,許多靈光一閃的好點子或突發的奇想,大部分都是在離開工作時才湧現,不是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這個層面而言,我認為原則上最好不要把工作帶回家。辦公室是工作的場所,家裡則是放鬆、療癒、享受天倫之樂,或者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場所。希望大家能做好這樣的認知,明確區分。

在進入寺廟或神社之前,要先經過「山門」(佛寺的大門)或「鳥居」(神社前的紅色拱門)。山門和鳥居意味著「結界(屏障)」。換言之,透過山門和鳥居,把空間隔為「俗世的空間」和「神聖的空間」。

把心情從工作模式切換到下班模式的時候,這裡所提到的「結界」也能派得上用場。舉例而言,假設我們把距離家裡最近的車站的剪票口當作結界。早上離開家門,只要一踏進剪票口,就開始把心思轉移到工作,利用在抵達辦公室前的這段時間,讓心情逐漸切換到工作模式。

上班,想睡覺,失眠,愛睏。(圖/記者李佳蓉攝)

▲無法切割公私領域容易導致失眠。(圖/記者李佳蓉攝)

相反的,當我們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從一踏進離家最近的車站的剪票口,就要拋開工作的事情不想,進入回家休息模式。結界可以是自家的玄關,也可以是辦公室的大門。有些原本以為自己可以把工作和私生活劃分得很清楚,卻還是模糊不清的人,如果在心中設一個結界,就能夠順利地劃分了。

現在有些企業,允許員工一星期只要進辦公室一次,或者是在家裡上班。屬於這種工作性質的人,不妨以工作室的門當作結界,只要開門走進去,就進入工作模式,從門口走出來,就切換為結束工作模式。當然,有時候因為迫於無奈,不得不把工作帶回去繼續處理。這時候可以改用「時間」來切換模式。

「在家裡加班的時間最多就是一小時。超過一小時就停下來。」如果一直工作到就寢,即使躺在床上,滿腦子還是工作的事,不但妨礙睡眠,第二天早上醒來的時候也可能精神不濟。我們必須了解工作與個人生活有所區別,這是很重要的。建立自己的「結界」,讓工作和私生活的界線不再模糊。

本文摘自《晨活30分,九成的煩惱都會消失》/ 枡野俊明(曹洞宗德雄山建功寺住持、庭園設計師、多摩美術大學環境設計學系教授)/世茂出版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