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良、許增如/遊民與毛小孩

2015年10月6日 12:05

▲美國寵物攝影師諾拉萊文(Norah Levine)拍出一系列人與寵物相處的照片,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街友與寵物之間真摯的互動,感動許多人。(圖/達志影像)

作者/楊志良、許增如

在歐洲,常常看到街頭遊民身邊伴著一隻大狗,人狗相依為命。狗不但可以守護流浪漢的安全,在黑夜乃至寒冬彼此陪伴,給予對方溫暖,更是流浪漢情感的慰藉。所以在歐洲街頭,常常可以見到流浪漢乞討的不是自身的溫飽,而是狗兒的溫飽。

不久前有一支影片在網路上廣為流傳,內容是法國愛護動物組織在街上撿拾流浪貓狗,三名職員不顧流浪漢苦苦哀求,強行將他的愛犬搶走,還將流浪漢摔在地上。愛護動物組織雖然解釋,是流浪漢未能照顧好小狗,把小狗當作行乞工具,他們為了小狗好才將牠帶走,但是此舉已飽受外界批評,更有網民發起線上聯署,要求該組織把小狗還給流浪漢。

也許你會疑惑,人都養不活了,還養狗。但是只要是人,都需要愛與被愛,毛小孩與人之間相依相存的小說、電影,不知凡幾,賺了不知多少熱淚,造成多少孩童吵著要養毛小孩。遊民是社會疏離的邊緣人,可能是被家人或社會遺棄,甚至背叛,或者反過來,過去遺棄或背叛了家人,導致今天成為孤獨的靈魂。毛小孩不嫌貧愛富,不計美醜,只要真心相待,就不離不棄。遊民們對愛與被愛的渴求,會比一般人更加急迫。正因為人和毛小孩的情感如此真切,這樣的情感,正可以做為維繫遊民與社會的重要連結。

舉例來說,通常遊民很排斥進收容所,即使外面天寒地凍。2009年冬天,比利時列支市政府特地開放足球俱樂部,收容遊民度過寒冬,其中包括開放八個床位,讓遊民可以帶狗進駐,結果這個計畫非常成功,遊民為了不讓狗受凍,願意進駐收容所,整個冬天這八個床位都供不應求。

▼即便只有一點點的空間,只要能和心愛的毛孩子在一起,就會是溫暖的家。圖為美國寵物攝影師諾拉萊文的攝影作品。(圖/達志影像)

德國有個叫「五十五十」(Fiftyfifty)的慈善團體,2006年時在杜塞爾道夫提出一個underdog的計畫。這個計畫定期派出診療小巴在市區巡邏,由獸醫師擔任志工,為街頭遊民飼養的狗提供治療與疾病防治協助。車上另有隨行的街頭志工(street worker),趁機提供遊民安置與請領各項社會救助的相關訊息。遊民常過著露宿街頭、離群索居的生活,他們唯一剩下可信任、相依為命的「家人」,便是陪伴在他們身邊的毛小孩。該計畫不僅僅是提供遊民所需的寵物醫療服務,也達到協助遊民與社會連結的目的。

基於人和動物的眞誠情感,在歐洲,對於若干身心障礙病患,因難於敞開心胸與「工於心計」的常人互動,普遍利用與動物互動,作為心理治療的方法。像最近臺灣新聞很熱門的「與馬對話」(Equine Assisted Learning),就是源自「馬協助治療法」(Equine Assisted Therapy),透過醫師及專業治療人員設計與馬互動的過程,來達到心理治療的目的,發展迄今已有五、六十年的歷史。後來衍生成為領導學習的相關課程,由專業訓練機構規劃執行。

▲美國大兵在戰地工作承受高度壓力,狗兒就像是他們的異鄉家人一樣,這群美國大兵努力送這群毛孩家族赴美,這次他們將永遠不再分離。(圖/翻攝自www.sfgate.com/)

最近在烏克蘭的首都基輔,軍醫院也推動一個「英雄的陪伴」計畫,醫院養小狗來為軍人做心理諮商。軍人藉由在醫院摸摸狗、和狗玩,可紓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讓這些毛小孩帶給軍人們足夠的溫暖及正面能量。

遊民、社會疏離,是工業化後普遍的現象,隨著科技進步,人際關係愈發疏離及異化。人類和動物間的真誠情感,反而更能呈現人性本質,形成撫慰人心、凝聚社會的正面力量。最近臺北市柯市長遇到市民陳情流浪狗問題,提到他想到萬華遊民,引來以「流浪狗比擬街民」的失言爭議。柯市長自清是在說管理方式,其實無論是流浪狗還是街民,從來都不屬於管理問題,而是我們對於流浪狗及街民,有什麼樣的情感和責任。

●作者楊志良,亞洲大學健康管理學院講座教授;許增如,科技部產學及園區業務司副司長。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楊志良(左)許增如(右)。

更多毛孩子與街友的感人故事:

幼犬嚇得尖叫!法國動保團體搶走街友小狗 聲稱被下藥

收入只有回收寶特瓶的錢 印度流浪漢堅持餵養7隻狗

流浪漢看見狗狗走來 無私分享手中僅有煎包、摸摸牠頭

「我們沒有家,但我有你」流浪者與他們的寵物

不捨阿富汗戰地狗! 美大兵與狗機場團聚超激動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