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價值超高!螺肉其實是「非洲大蝸牛」 生吃小心引起滅門血案

各位喜歡吃熱炒嗎?相較於網美甜點店、文青咖啡館,熱炒店的食物相對來說豐盛又實在,又可以大聲聊天不會被翻白眼,艾利就喜歡跟朋友約熱炒店聚餐,大家一起分攤算起來也不貴!

但是你知道嗎?有道料理其實是曾引起滅門慘劇的黑暗料理,那就是你我或許有聽過,卻吃都不敢吃的——「炒螺肉」。

口腹之慾,造成生態衝擊

「炒螺肉」,其實就是「炒非洲大蝸牛」!順帶一提,高級餐廳的菜式「白玉蝸牛」,其實是白化種的非洲大蝸牛。

顧名思義,非洲大蝸牛是外來物種,於日治時期引進。當時引進非洲大蝸牛的是任職於台北帝國大學的日籍教授下條久馬一。這位傳染病學者最初引進20隻非洲大蝸牛,卻因敵不過冬季低溫而全數死亡;隔年又再次引進12隻,終於飼育成功。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位教授辛苦引進新物種,不是要研究什麼病菌;而是單純為了口腹之慾!

我們都知道,胡亂放生,會破壞該區域的生態平衡;而屬於外來種的非洲大蝸牛也是一樣。因為缺乏計畫、不易處理等因素而遭到棄養,因牠一次可以產下最多700粒卵,導致這個外來種在野外大量繁殖,在當時嚴重危害了台灣的農產業。

金蘭醬油家族,慘遭滅門

三十多年前,家喻戶曉的金蘭醬油家族,就曾經因為生吃非洲大蝸牛,導致兩代五口人喪生。當時金蘭醬油第二代負責人鍾秋桂認為生吃蝸牛能夠養生,於是將自己飼養的蝸牛做成生菜沙拉,釀成五人死亡幾乎滅門的慘案。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原因是蝸牛體內有「廣東住血線蟲」,生食蝸牛會使寄生蟲侵入腦部與脊髓,引起嗜酸性球腦膜炎或腦膜腦炎,狀況嚴重甚至會導致昏迷、癱瘓或者死亡。

延伸閱讀►8年前玩大冒險「吞活蛞蝓」癱瘓 澳洲28歲橄欖球員過世了

乍看可怕,其實營養價值高

聽起來很可怕,但只要把蝸牛徹底弄熟,就不怕有感染生病的危機了。但你會問,明明就不是螺,「為何要叫成炒螺肉?」是因為蝸牛用台語唸,會變成「lōo-lê」,有「螺」的音,所以就變成這樣啦~~

其實蝸牛很營養的,不但蛋白質含量比牛肉還高,而脂肪量卻又極低,是非常好的健身餐(大誤)。有機會大家可以試試看喔!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延伸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