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病倒頓失經濟支柱 一家五口靠補助過活 少女在家扶找回自信

文/王阿姨

近日一則新聞引起社會各方的關注,嘉義一名15歲的黃小妹,不被清寒的家境所困,發憤考上第一志願。

黃小妹的父親多年前因病過世,全家靠著新住民媽媽打零工賺來的微薄收入過活。黃小妹一家三口蝸居在7坪大的鐵皮屋中,連書桌都沒有的她,卻仍能勤奮苦讀,還立志考上律師,為媽媽分擔家計。

經媒體採訪,黃小妹一家困苦的生活震撼了社會,各方機構、善心人士深受感動,紛紛伸出援手資助黃小妹一家,再度讓人看到台灣社會的溫情。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你知道嗎?其實不只黃小妹一家,這個社會需要援助的家庭與孩子,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多。

根據家扶基金會「2018年扶助家庭收入統計」,台灣平均月收入兩萬以上、不足三萬的家庭占41%,約有11,440戶;而平均家庭月收入低於兩萬元的家庭更是達到43.7%,共12,244戶。

我們都以為嘉義黃小妹只是個案,殊不知在社會中,還有更多「黃小妹」,卻苦無機會翻身。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家扶基金會針對基金會內受扶家庭的月收入分析。(圖/翻攝自家扶基金會)

或許有些人覺得家庭貧困一定是他們自己的原因,自然的去猜想是不是工作不認真,家裡有人愛賭博等等。

然而,有許多因為家中經濟支柱倒下、家人罹患重症、遭逢意外等等,都可能讓我們原本正常的家庭,瞬間變成沒有補助看不到明天的家庭。

而今天要跟各位分享的,就是其中一個家庭的遭遇。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8年家扶基金會受扶家庭貧窮狀況分析。(圖/翻攝自家扶基金會)

那年小羽10歲,坐在病床前看著父親,小小的腦袋無法理解發生了甚麼事情。

小羽的父親突然中風住院,令原本就患有小兒麻痺父親更加不良於行,原本家中經營的小吃店無法繼續營業下去,而媽媽也因罹患癌症無法外出工作,一家經濟來源全然中斷。一家五口僅靠著政府低收入戶補助勉力維生,光是房租及家中的伙食便已花費殆盡。

礙於家中經濟的困難,小羽兒時的記憶中,每天國小放學就是趕快回家做家事、照顧爸爸媽媽。小小的心靈隱約知道自己跟別人不一樣,自己所擁有的跟別人比起來多麼的少。一家五口僅靠著政府低收入戶補助勉力維生,光是房租及家中的伙食便已花費殆盡。

所幸,小羽一家得到家扶中心的幫助,找到的幾位認養人,使得小羽可以不用擔心在餓肚子的生活中長大;社工也會針對小羽一家所不足的生活用品,不定期的提供各界所捐贈的捐贈品。

家扶所提供的活動對小羽的人生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人際關係也因為家扶中心而得到改善。能到家扶中心和其他的小朋友玩耍,而不至於放學只有待在家裡,能夠認識與自己際遇相同的同儕,避免了被歧視或被排擠,同時,小羽也漸漸接納了自己的家庭,不再因為家境而感到憤憤不平。


▲南台北家扶中心-南瓜屋。(圖/記者蘇建銘攝)

從事藝術產業的媽媽個性樂觀,雖然經濟先天上不足,卻仍給了小羽許多的鼓勵與支持,也從不限制她的學習。或許是遺傳了媽媽的藝術細胞,小羽的課本畫滿了課堂間天馬行空的幻想。

在家扶中心的支援下,小羽也慢慢的長大了,現在已是個大學生了。現在的他,也開始回到南台北家扶中心的南瓜屋幫忙。

這次進到南瓜屋的原因,是為了將過往所得到的幫助,回饋給其他家中有急難的孩子。或許是遺傳了媽媽的藝術細胞,只要南瓜屋有任何美術需求,小羽總是一口答應。

媽媽總是交代小羽要懂得感恩回報,現在的她,只要南瓜屋有任何美術需求,小羽總是一口答應。發揮遺傳自媽媽的藝術天份,在家扶中心所舉辦的活動中,製作出一張張精美的美宣品。藉由一次次的回饋也轉化成自己的精神食糧,激勵自己也能當一個懂得付出的人。

面對一直以來有那麼多人默默的幫助她,小羽說:「這些幫助過我們的人,他們不是必須也不是應該的,最好的回報方式,便是在自己成長後,回饋給其他需要幫助的人。」

在這個社會中,還有很多像小羽或者黃小妹那樣的孩子,在欠缺資源的環境中努力著。希望每個勇敢的孩子,都能像他們一樣,不被眼前的生活所困住,在社會大眾的幫助下,慢慢走出自己的未來。

台北家扶中心持續幫助1500戶弱勢家庭維持生計,2500個孩子追尋夢想
你們的每一份付出,都將成為孩子溫暖的助力

台北家扶中心將在歲末舉辦【從心開始 幸福加溫】慈幼大會

邀請您一起來保存孩子的夢想,延續家庭的溫度
讓心的溫暖蔓延在家庭間

洽詢專線:(02) 2736-2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