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意識充滿偏見,孤獨者的惡性循環

文/英國捲毛貓→大檸檬最時尚編輯、超療癒談心系作家(自己封的啦╮( ̄▽ ̄)╭)我會在粉絲團和你們分享每天的吃喝玩樂唷~快來找我玩吧!

酸酸們,你是孤獨的荒野一匹狼嗎?你常常感到寂寞空虛覺得冷嗎?你常覺得沒有朋友、自己一個人也沒差嗎?小心,你可能正陷入了孤獨的惡性循環中。

有研究指出,感到孤獨的人會在他們不愉快的社交場合經驗中,逐漸失去和他人互動的信心,而這通常會替他們帶來更多的孤獨。專家說,當我們感到孤獨時,會自動進入一種「自我保護」模式,如果身邊沒有親朋好友的陪伴,我們的大腦對「威脅」的警惕會變得更加敏銳,尤其是來自陌生人的潛在危險訊號。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個例子,向受測者播放一個社會場景的影片,孤獨者會花更多時間去尋找任何令他感到威脅的信號。例如:某個人被朋友們忽略、或是一個人轉身背對另一個人,這樣的畫面。這個研究證明:孤獨者會容易被孤獨的場景所吸引。

芝加哥大學的神經科學和孤獨心理學方面的權威、同時也是夫妻檔的研究人員史蒂芬妮(Stephanie)和約翰卡西奧普(John Cacioppo)和他們的同事巴洛格(Stephen Balogh)將研究成果刊登在康泰斯(Journal Cortex)上,報告指出,孤獨者的雷達比一般人更為敏銳。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團隊製作了一份問卷調查給受測者,他們分為是38位感到孤獨的人和32位不感到孤獨的人(這裡指的是主觀上的自我孤獨感,而不是從他們的親友數量去定義),替他們裝上一種能測量短時間內大腦腦波變化的儀器。接著他們被要求坐在電腦前觀看一系列詞彙,並以最快的反應去按下這些詞彙的「顏色」。由於他們被要求去注意詞彙的顏色而非詞彙本身的意思。然而,這些詞彙本身的涵義,對受測者帶來的影響是自動且潛意識的。

這些詞彙中,有些是社會性且正面的,例如屬於、派對;也有社會性且負面的,例如孤獨、寂寞;也包括其他與情緒有關的正負面詞彙,例如快樂、難過。

研究指出,當一個社會性的負面詞彙出現,孤獨者控制注意力的神經區域明顯出現較大反應,證明他們進入了一個高度警惕的模式,而非孤獨者的心情則是保持平穩。由於這種效應的反應來得非常迅速,說明孤獨者對社會威脅的警覺是一種潛在的、無意識的偏見,也就是說,他們自己並沒有意識到這件事。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意味著,當人們感到孤獨時,會自動忽略與快樂或笑聲有關的單字,而去搜尋皺眉、怒罵等負面的單字。而這樣的狀態,會對我們產生更多壓力與無助感,甚至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孤獨者的身體健康狀況會比起一般人更差或是壽命更短。

這種心理狀態也常出現在公眾人物身上,其實很多外表看起來很活潑開朗的人,悲傷起來會比別人更鑽牛角尖,而且因為他們面臨來自社會的壓力更多,例如觀眾、網友的批評指教,如果又剛好是個容易感到孤獨者,就會產生「全世界都不認同我」的心理狀態,國內外演藝圈也有非常多因此而輕生的憾事發生。

所以如果你身邊也有這樣的朋友,請記得多多陪伴他們、鼓勵他們哦!

 VIA scienceofus

延伸閱讀:

朋友低潮時別用「至少..」安慰 這是最爛同情

我沒有朋友的原因,和溝通技巧無關啦

檸檬給你正能量:捲喵的三個保持樂觀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