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高點閱廢片!知識型網紅「燒錢煲腳本」 群募突破40萬 

▲▼囧星人、蕭宇辰。(圖/左為囧星人提供。右為臺灣吧提供。)

▲競爭激烈的時期,創作者除了堅持自己的理念,如何將知識「變現」,也是一大考驗。(圖/左為囧星人提供;右為臺灣吧提供,下同)

記者丁維瑀、盧映慈、周亭瑋/專題報導

Youtube商機無限,各類網紅也祭出本領競爭,影音平台不再只是單純的樂園,還是許多人「點技能」的地方。根據Google與益普所市場研究(Ipsos)的2017年台灣《使用者搜尋行為報告》顯示,有49%的使用者瀏覽YouTube是為了「學習」;使用者觀看知識影音的整體時間,相較於去年,已經成長了50.3%。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知識型Youtuber」內容包含講述專業影評的《超粒方》、分享科學知識的《啾啾鞋》,還有經營說書節目的《囧星人》、以動畫再現台灣歷史及社會現象的《臺灣吧》等;其中,語言教學類的「阿滴英文」更是突破100萬訂閱,在排行中占據第4名寶座。

說起台灣說書的先例,當屬去年離開工程師職位、臺灣吧後,獨自出來成為專職Youtuber的囧星人。在每集約10分鐘的囧說書中,她得先花10小時挑書、閱讀,再用10到15 小時寫腳本,接下來,用1到2小時錄影、幾乎整天的時間剪輯,她每月至少會出一集說書,講過的書都會衝上排行榜,「我流量也沒有很大,就能讓一本書暢銷,可見現在看書的人真的很少。」

▲每集說書,都要事先寫稿,才能掌握流暢的節奏。影片取自YouTube,如遭刪除請見諒。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繼續做下去,「囧說書」專案今年3月開放群眾募資,短短4小時就達到單月贊助金額20萬,之後還突破40萬,不過,她倒是說,募資給她很大的壓力,最近有刻意縮減,「一直拿人家的捐款,有時會有意外。經過兩次改版,我把贊助從40萬縮到20萬左右。」由此也可見得,Youtuber上的使用者對於付費的觀念越來越普及

►YouTuber爆夯!國小生都想當 業內人揭「成名內幕」勸:想清楚

►被酸拍片「賣」小孩賺暴利 7歲YouTuber打臉:這是我喜歡的事

事實上,知識型Youtuber普遍花得成本高,像囧星人「平均看5本書才能挑到1本介紹」,光是製作影片就占滿她整個月的行程,忙到沒時間接業配,不靠群募根本無法做下去,但她也要支薪給員工,平衡工作室租金、水電費等,「即使爆肝,每個月強迫自己至少要接1則廣告。Youtuber擴張到這種程度,就跟創業一樣,你沒有回頭路。」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囧星人以假鬍子為個人招牌。

身為知識型Youtuber,囧星人其實也深知如何拍出點閱率高的「廢片」,但她現階段還是想堅持理念,「希望做出對社會有益的談話類節目,就像是把電視節目搬到Youtube上,未來可以找些同樣是知識型的公眾人物,一起來聊時事。」她舉例,像是針對近期沸沸揚揚的勞基法,若能與動畫團隊合作,搭配Youtube本身的擴散力,效果可能比電視媒體還要好。

▲早在2013年建立Youtube頻道前,囧星人就經常在部落格上撰寫影評,也為未來的自己累積人氣。

囧星人提到,知識類頻道所占的熱門影片一定較少,但是國外的Youtube使用者年齡沒有像台灣這麼低,像是知名的琉球裔美國人NigaHiga,作品創意含金量高,大人小孩都愛,「你把他放在世界舞台上,會覺得很成熟。但若把台灣的擺上去,就會覺得比較兒戲,這是因為我們的觀眾不成熟、產業不成熟。」

▲27歲的NigaHiga高度要求自己的創作品質,內容更是包羅萬象。影片取自YouTube,如遭刪除請見諒。

不過,雖然台灣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但跟囧星人2013年初入Youtube時比較,現今的內容還是有更多元的走向。當時,打開Youtube幾乎都是遊戲影片,囧星人最初還會被要求「你可以講得好笑一點嗎?」因為觀眾深信Youtube就是純放鬆的地方。現在,囧星人做說書能影響排行榜,連分享冷知識的啾啾鞋訂閱都有50萬以上,使用者不再要求「你一定要搞笑」,而是可以接受這些知識型Youtuber正經講話,還願意掏錢支持。

其實,知識類網紅不僅在台灣正夯,Google內部數據也指出,每天全球觀看知識相關影片的次數加起來可達5億次。也正因為產業蓬勃發展,囧星人更是戰戰競競,連出去外面都怕被認出來,就擔心哪個動作被放大檢視,會隨時影響到自己苦心經營的品牌,「很怕有一天資金突然沒有了,會不會每個月負債下去?」

▲囧星人基本上多會選擇知識類的書籍分享,小說則較少,「那太挑口味了!」 

囧星人形容,做Youtuber有點像是跟時間賽跑,儘管上頭沒有老闆在盯,還是要每週更新,不然很快就會退燒,現在連說書的市場都有其他人來分杯羹。不過,雖然經常感到焦慮,但能做知識類的影片,掌控自己的「上班」時間與內容,依舊讓囧星人感到快樂,「我覺得工作占生活這麼多的時間,還是最想做能讓我享受的東西。」

若說起單打獨鬥的知識型Youtuber會想起囧星人,那麼打「團體戰」的當屬臺灣吧莫屬。2014年9月,臺灣吧第一支影片剛上線不到一個月就獲得10萬點閱,同年10月,他們進行第一波募資、12月正式成立「臺灣各種吧有限公司」,原本4人的團隊在2年間擴展到20個人;YouTube上有55.4萬訂閱、臉書有26.7萬粉絲,執行長蕭宇辰說,「因為我們算是台灣第一個知識型頻道!」

▲臺灣吧其實本來是想用主持節目、穿插動畫的形式,但林辰(共同創辦人之一)不願入鏡,就「誤打誤撞」往全動畫發展。(圖/臺灣吧提供)

一開始只是單純想做「台灣需要的內容」,因此用歷史專業的背景推出了一系列動畫台灣史,沒想到首支影片就獲得廣大迴響,「我們那時候就緊急開會啊,馬上就決定10月募資、把『試試看』改成認真做」;蕭宇辰說,大家很驚訝知識型頻道竟然做得起來,但其實本來就有一群潛在的觀眾渴望知識的追求,「我們只是滿足了有這些需求的觀眾而已。」

Google公佈的內部數據顯示,看起來非常受歡迎的「動物影片」幾乎每個人都看過,但知識型的影片觀看時間是動物相關影片的4倍;此類頻道的出現,代表全球化的潮流、包含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多元觀點和文化。

▲以有趣的方式講述歷史。影片取自YouTube,如遭刪除請見諒。 

在做臺灣吧第一支影片之前,團隊們其實參考了很多國外的知識型頻道,像是截至現今擁有690萬YouTube訂閱的「Crash Course」,就是以一位或多位主持人「脫口秀」的方式,搭配動畫作為解說跟輔助,這也是臺灣吧一開始想做的形式。「這樣成本比較低啊,做動畫很燒錢的」,蕭宇辰說,「光後製就不只一個人了。」

出產一隻影片,需要企劃、行銷、主持人、編劇、攝影師、分鏡導演、場景製作、音效師、配樂師、動畫師,跟其他頻道不同的是還有知識顧問;「20個人的團隊其實真的不大,比如音效跟音樂就得分別是2個人,1個人真的沒辦法做,動畫師是可以1個人,但最好是2個分工合作,不然完成時間的差異還是很大。」

然而,70到80坪的辦公室月租,還有團隊每人3到4萬的薪水,也是經營的代價。蕭宇成說,當下定決心把頻道當職業,那才是真正的壓力,「每個月150到200萬的成本,前2年都虧,是不知道其他人錢從哪裡來,但我都是投自己的存款下去燒的,創業就是這樣嘛,不過2017年應該是打平了啦。」

如此廣大的開銷,只有18萬左右來自群眾募資,其他全由企業贊助或業配,像與政府機關合作的「故事台中」計劃、或是之前與元大集團合作的「芬特克 FinTech」,並透過動畫角色「黑啤」等形象授權來累積聲量,販賣週邊商品等。

▲由左至右為林辰、jiajiach、蕭宇辰、DJ Hauer。

事實上,臺灣吧從敏感的「台灣歷史」開始,談論議題的路上遇到許多惡意攻擊的網友,蕭宇辰跟團隊都選擇不回應,「沒人能證明自己是對的,只能看誰拿出來的證據比較多」,畢竟做歷史議題也希望台灣開始有討論,拿出不同的證據、史料也是達成某種促進思考的目的。

現今,台灣出現許多知識型的頻道,但蕭宇辰認為「沒有飽和不飽和的問題」,頻道再多,先進來的就是有優勢,模仿別人的人很難找到觀眾;對於未來,他認為「知識也是互動的傳遞,可以不斷培養觀看群眾。」2018年,臺灣吧也準備要做化學實驗影片,繼歷史、法律、經濟吧後,又是一道里程碑。

▲臺灣吧先從5分鐘短片開始,接下來要朝20到25分鐘的影片發展,因為「5分鐘只是知識的開胃菜,不能懂得全貌。」

但對於全世界的大環境,蕭宇辰反而是悲觀的,「再怎麼樣也很難突破同溫層的限制」,像臺灣吧的YouTube頻道有有55.4萬訂閱、臉書只有26.7萬粉絲;而YouTube頻道的使用率以男生居多,臉書以女生為主,也形成兩邊的觀看性別族群落差,「想看的自然會去找需要的東西來看,我們能做的就是把tool(工具)準備好」,下一步應該是拓展到Instagram。

「我們也可以像其他的媒體一樣,看點閱率、觀眾反應,來做些腥羶色的內容,但我覺得,數據是用來讓我們的內容更好,點閱就可遇不可求」;不過現在每支影片大約還是10萬點閱起跳,團隊也準備再徵8人新血,也是為了籌備日後越來越多元的知識內容,蕭宇辰說,2、3年內大概還是會先往製作技術層面突破。

▲臺灣吧產出的內容包含歷史、哲學、法律、教育議題、地方文化、經濟學等。

蕭宇辰說,他雖然不看好目前的大環境,還是得努力嘗試,試圖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創造觀眾與創作者之間的動態循環,「閱聽者的支持,對媒體來說才是健康的,教育拓展可以很主動,純商業很被動。」至於未來會怎麼樣,他則笑說,「不知道!誰知道呢?該做什麼就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