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美食多從逢甲夜市「發跡」的秘密?小說家追「街頭點心歷史」為台中抱屈

▲《開動了!老台中 歷史小說家的街頭飲食踏查》作者楊双子專訪。(圖/記者林敬旻攝)

▲歷史小說家楊双子,去年年末出版《開動了!老台中:歷史小說家的街頭飲食踏查》,成為帶逛台中街頭美食的老饕與踏查家。(圖/記者林敬旻攝)

記者萬玟伶/台北報導

台灣新銳小說家楊双子,過往創作以百合情誼為元素,揉和考究細膩的歷史加上女性觀點,創立獨樹一幟的風格,也讓歷史迷、文學迷看見有別於歷史課本的另一番日治樣貌。不過就在首部散文創作《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於2020年出版後,緊接著隔年問世的著作,雖仍不見書迷期待的日治時期小說,但楊双子搖身一變,驚喜地透過《開動了!老台中:歷史小說家的街頭飲食踏查》一書,成為帶逛台中街頭美食的老饕與踏查家。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吃貨體質從小培養起
專欄邀請打開另一條踏查航道
然而,在友人眼中擁有不少口袋名單又愛吃的楊双子,瞇著眼笑說自己只是一枚吃貨。顛沛的童年讓她國中畢業就開始在外打工,學做雞排也兼賣飲料,生活就此和街頭點心結下不解之緣。成為研究者與作家後,為了讓筆下的歷史小說讀起來更有滋有味,她除了大量閱讀文史資料,為讀者搭建出立體感十足的故事舞台,戰前名人如林獻堂及其夫人楊水心、台南佳里醫生作家吳新榮等人的日記,都在她的閱讀範圍內,從中卻也意外發現「這些人社經地位高,在經濟上有條件品嚐美食,像是吳新榮雖然住在佳里,但他會為了美食特別跑到台南,也經常在日記寫下自己吃了什麼。」同是吃貨的楊双子讀著讀著覺得也太有趣,「誒,其實我們真的沒想過,100年前大家能在街頭吃到什麼!」

歷史小說家就此走上美食踏查的航道!本來寫小說前就會蒐集大量資料的楊双子,從文獻、日記甚至攝影集查找到當時街頭點心被無意間留下的記錄。這些收穫一部分被她寫進榮獲2021金鼎獎圖書類文學圖書獎的《臺灣漫遊錄》中,然而還有更多資料無法硬寫進小說,適逢〈太報〉邀請她開一個「跟台灣有關」的專欄。「在談台灣主體性時,很多人會從政治下手,但我反而想從很日常的地方去思考何謂台灣性,正好手頭有很多資料,我就決定,好我來寫飲食!」

台日截然不同的飯糰文化 
傳統大麵羹千萬不能煮到爛
「食物是怎麼成形的?是我一直以來很有興趣的題目。」身為台中人,楊双子笑說長大後最有感的文化衝擊應該是,「『什麼是鹼味』這件事困惑我很久,離開台中後我比較能理解了!」

「大家都知道大麵羹的麵因為有加鹼,所以成色會偏黃,之所以要加鹼,和日本拉麵一樣,是為了讓麵煮後還保有咬頭的口感。最早在日本文獻就能看到台灣人主食包括『大麵』的紀錄,如果它就是現在大麵羹的大麵,那麼其實我們很早就在吃煮了不容易爛的麵!」為什麼這樣的麵食會特別進入到台中市?楊双子細究,「現在科技方便,不管街頭或餐廳現煮都很方便,但以前的人沒辦法做這麼精細的事,大麵羹都是一整鍋先煮起來保溫,有客人點就能直接舀起,所以一定要使用不易爛的麵才行。再加上當時開始有人口移入台中市,需要吃粗飽再上工,所以大麵羹的價格也比切仔麵之類的便宜,因為它的出現就不是給人吃精緻的。」不過,從小吃大麵羹的她也發現,「現在有些店家誤會大麵羹的麵就是要煮到很爛,我在書裡寫到的『合作街大麵羹』就還保有過去的口感。」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至於台中有名的「日日利海盜飯糰」,也成為楊双子在踏查飯糰發展歷史時,所選擇的代表店家。「其實仔細想就會發現,日本跟台灣的飯糰文化差異很大,不管是選米、內容物還有冷熱都完全不一樣。日本的旅遊書甚至會特別推薦來台灣體驗不同的飯糰文化,現在還發展出紫米混白糯米的選擇,對日本人來說是很不可思議的事!不過在我查過的資料中,戰前從來沒出現過台式飯糰,因此台灣人熟悉的飯糰早餐,顯然不是從日本而來。」追索之下,夾著油條的糯米飯糰竟與上海有不解之緣,而它在台灣的發展與普及,也和大家熟知的「永和豆漿」有著密切關係。

▲在永和發展的宵夜豆漿文化,與台式飯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圖/資料照/記者黃克翔攝)

100年前的都市化
決定了「台中的性格」!
從台灣傳統糕餅、泡沫紅茶、剉冰到水煎包,都在楊双子的日常走訪與歷史資料的相互對照下,以更生活化的方式,重新爬梳背後的身世,楊双子也屢次提到,街頭點心是一個地方開始都市化後,才會出現的型態,甚至「我們對於美味的理解,也和政治脫不了關係」,例如現今人們常以「小吃」一詞,取代過去「點心」的說法,更極有可能是戰後語言轉換的展現。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這些深入的探討,楊双子並沒有刻意寫進書中,「我希望這是一本輕鬆的書,讓大家拿著它邊走邊吃,寫這麼複雜真的有人要看嗎?哈哈!」但之所以盡力以平易近人的論述,完成這本飲食踏查,「我希望讓大家理解,台中是一個非常新的城市!相較於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一直要到1908年縱貫線鐵路開通後,台中這個城市才一躍擁有在台灣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地位。」

「南部有府城點心,北部有外省菜系,但中部的美食代表,一直都缺少能讓人直接聯想到的關鍵字。」在楊双子的觀察下,「100多年前,開始邁入都市化的台中,街頭攤販、服務業紛紛跟進發展,這些人多數也不是本地人,他們多半的想法是,反正大家沒吃過,只要食材取得方便、做起來快速、成本低廉,就來讓大家吃吃看吧,只要有人願意買,這個店就會活下來。」

▲逢甲夜市長年以來是不少新創及異國美食的集散地。(圖/資料照/記者周宸亘攝)

聽起來是不是和逢甲夜市給人的印象很類似?楊双子笑言,「我常想,夜市就是點心的『煉蠱場』,以逢甲夜市來說,很多很新的東西都會迅速出現在那裡,順利的話就會輸出到各地,而且這些東西輸出後,你不會發現它有台中性。」比起一般美食總希望能代表在地走出去,楊双子更希望透過此書為台中說說話,「100年前的都市化決定了台中的性格!」她懇切道,「這是在火車開動那一刻開始的城市,它很樂意接受新的東西進來,再把新的東西轉化成更容易取得的,與更多人分享。」

場地協力/駱成生命人文咖啡
新北市中和區廟美街28號

飲食文化消逝得比想像快 歷史小說家楊双子:想把點心當史料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