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猶淪為「反向歧視」 新種族主義正在撕裂美國社會

我們想讓你知道…IRHA的「反猶」不惜破壞言論自由,將對以色列政府的合理批評、《聖經》中猶太人殺害耶穌的描述等定義為反猶主義,可謂是一種反向歧視。

▲ 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學生聲援加薩走廊巴勒斯坦人的抗議活動現場。(圖/路透)

● 秦尚/旅日華僑 媒體工作者

4月17日美國校園「挺巴勒斯坦」示威活動從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發起至今,已經蔓延成為全國性校園示威活動,「挺巴」學生抗議以色列攻擊加薩,校園暴力衝突升溫。據美聯社統計,自4月18日以來,全美已有2600多人在校園示威中被捕。

然而,這一事件卻成為美政客政治角力的戰場。

眾議院共和黨人借機施壓意圖「一石三鳥」

在全美校園示威不斷增添拜登政府壓力之際,眾議院共和黨人抓住時機,議長強生於5月1日推動去年擱置、由共和黨眾議員勞勒(Mike Lawler)提出的《反猶太主義意識法案》,最終得以320對91的票數,壓倒性通過。該法案指示美國教育部在調查校園內的反猶太主義行為時,使用國際大屠殺紀念聯盟(IHRA)對反猶太主義的定義。此舉不僅暗諷拜登政府在校園「反猶」事件失責,向民主黨主導的參議院及白宮傳導壓力,而且彌補共和黨明星政客特朗普此前多次發表的「反猶言論」,重新表明「非種族主義」立場,以拉回美國猶太裔及「反種族主義」者的選票。另外,這一法案達到了分裂民主黨的預期效果。在投票中,相較於共和黨絕大部分贊同,民主黨有多達三分之一人的反對,凸顯民主黨內部在巴以衝突上的實質分歧。

▲ 眾議院議長強生在記者會回答關於挺巴學生示威的問題。(圖/路透)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法案實則自帶歧視引發反效果

《反猶太主義意識法案》乍看之下似反種族歧視,但細看內容則恰恰相反。

該法案的核心內容是,要求美國教育部在美國《民權法案》的基礎上,對涉及反猶歧視行為做出判斷時,參考「國際大屠殺紀念聯盟」(IHRA)中對「反猶主義」的定義。

目前,IRHA的「反猶」定義含糊、主觀且廣泛,不惜破壞言論自由,將對以色列政府的合理批評、《聖經》中猶太人殺害耶穌的描述等定義為反猶主義,幾乎將猶太人列為美國「一等公民」,可謂是一種反向歧視。這一法案通過瞬間引發民眾調侃及議論,學生團體對此進行抗議,甚至包括一些猶太團體。

▲ 《反猶太主義意識法案》乍看之下似反種族歧視,但其實是一種反向歧視。這一法案通過,瞬間引發民眾調侃及議論。(圖/路透)

回看過去,自川普上任後,共和黨人似乎熱衷於「推動」種族主義。川普前白宮首席戰略師、高級顧問班農是一位「白人至上主義的旗手」,班農曾於2020年聯合赴美詐騙商人郭文貴,不惜「戰情室」節目官方推特關停,多次炒作「疫情溯源論」,導致在美亞裔遭到歧視及打壓。

法案雖遭擱淺 裂痕已然產生

目前,法案已遞交參議院。參議院兩黨領袖均雖然表示兩黨議員對此法案都有異議,處於「待定」狀態,但眾議院這一做法充斥著反巴勒斯坦和反阿拉伯種族主義,且向外界明示美國堅定地與猶太人站在一起,將美國推向了這場國際爭議的中心,而這一新種族主義也正加劇美國社會撕裂。如果美國政客們拒絕反思和應對種族主義背後的歷史、社會、政治等問題,將會成為困擾美國社會永久的隱疾。

▲ 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在國會山舉行政策午餐會後發表講話。(圖/路透)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