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只為減碳設計碳費 「綠色通膨」影響房價甚至動搖民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減碳不能一味追求速成,高額碳費一旦開徵,受到最大衝擊的只會是最無抵抗能力的貧窮階級。

▲ 環境部今年成立了碳費審議委員會,並在日前公布了3項碳費子法草案,為台灣的碳定價政策積極部署。(圖/環境部提供)

● 張慶華/產經分析師

台灣正在進行一場名為「淨零碳排」的關鍵轉型,為此環境部今年成立了碳費審議委員會,並在日前公布了3項碳費子法草案,為台灣的碳定價政策積極部署。但碳定價卻是一把雙面刃:必須給予排碳源轉型壓力,又要避免引發「綠色通膨」。碳費徵收多少?如何徵收?未來要怎麼調整?以上都是讓政府不得不慎重決策的嚴肅課題。

碳費徵收最困難之處,在於如何在轉型過程中保持社會經濟穩定,避免高額碳費衝擊民生物價。儘管淨零碳排是合乎國際趨勢、必須推動的重大政策,但是台灣當前內有能源轉型的急切課題,外有地緣政治、戰爭與歐美碳關稅立法造成的全球供應鏈重組,課徵碳費需要仔細評估衝擊,在取得共識前不能貿然實施。

台灣應建立綠色通膨的經濟學評估

現階段台灣碳費徵收方案,起徵價格可分為產業界期望的100元/噸、環境部傾向的300元/噸、環團呼籲的500元/噸。

環團主張比照新加坡等國「現行」碳稅水準(約每噸新台幣500元),主張不應提供優惠費率,並以2030年時增加至歐盟現今碳價(約每噸新台幣3,000元);產業界期待價格則是比照國際「起徵」碳稅水準(低於每噸新台幣100元)。政策設定自然不適合一面倒向特定利益團體,環境部目前的草案,是依照2020年環保署委託倫敦政經學院的《台灣碳定價選項》(Carbon pricing options for Taiwan)報告結論,準備將碳費起徵費率設定在每噸300元。

▲ 倫敦政經學院評估認為,台灣以300元起徵碳費,會造成一年GDP會減損0.32%、造成物價上漲0.62%。(圖/翻攝自LSE推特)

倫敦政經學院評估認為,台灣以300元起徵碳費,會造成一年GDP會減損0.32%、造成物價上漲0.62%。然而必須注意,2020年疫情尚未破壞全球經濟,台灣更是在疫情初期毫髮無損,當時也並未爆發烏俄戰爭,因此石化能源在內的全球礦業不穩定風險遠低於今日水準。

淨零轉型過程的社會成本難以評估,今年4月台灣平均調幅11%的新電價上路,後續還有碳費準備開徵,不少工商團體和民意代表因此主張碳費審議納入CPI,以及CPI是否加入房價因素,避免發生綠色通膨。碳費審議之所以需要討論CPI,是因為審議結果不只影響首波開徵對象,而是民生經濟會受到全面影響,例如營建業不是碳費首波開徵對象,但是碳費直接影響的鋼鐵、水泥、石化業,會直接影響營建成本,並牽動信貸利率、工商活動的空間取得成本與大眾居住成本——這些問題顯示出目前對綠色通膨這一新課題的評估資料不足。

綠色通膨首當其衝:高房價

2023年台灣碳排量有52.92%來自製造部門,前三大碳排放產業分別為石化業、電子業及鋼鐵業,約佔製造部門65~70%的碳排放。而鋼鐵業和石化業的產品,大至鋼筋水泥、運輸燃料,小至水管電線、桌椅燈泡,處處會用在建築與公共工程中。

以營造業現況來說,營造成本佔房價約15~35%,可見建材成本調漲對於最終房價的衝擊非輕。為了避免大眾產生房價攀升的預期心理,內政部與環境部在推動碳費政策過程中,曾公開表示碳費對房價影響只有1%。

▲ 鋼鐵業和石化業的產品,大至鋼筋水泥、運輸燃料,小至水管電線、桌椅燈泡,處處會用在建築與公共工程中。(圖/ETtoday資料照)

然而所謂房價影響1%,實際上是碳費徵收後對建材成本影響只有1%,這項評估忽視了產業現實。《商業周刊》總主筆呂國禎就評論:「才300塊碳費加在房價裡當然是環境部說的不到1%……可是它沒有去算一個東西叫做『轉型成本』。」碳費壓力、轉型成本,加上高齡社會越來越嚴重的缺工問題,將會讓大眾產生強烈的漲價預期心理,足以證明開徵碳費對房價的影響絕對不會只有1%。

業者為了配合淨零轉型,不會只是在價格加上碳費後原封不動地販售原本的產品,而是會推出製程改良後的同款商品,或是完全不同製程的全新商品。例如全球最大鋼鐵廠 ArcelorMittal 的2020年歐洲氣候行動報告說,無論是用聰明碳或綠氫,綠色鋼鐵的成本都會比傳統高碳排的煉鋼高出30~80%。

產業為了淨零轉型大量投入研發很值得鼓勵,但轉型成本意味著社會必須吸收房價與物價的波動。而且建材影響1%只是以起徵費率300元計算的結果,為了達到聯合國2050淨零碳排的總目標,碳費將會分階段調漲。僅從約合新台幣2,500~3,000元的歐盟碳價看來,台灣房價未來要面臨10倍的綠色通膨壓力。

更不用說,目前碳費徵收第一期尚未納入營建業等產業,當碳費徵收開始擴及其他產業時,房價物價必定波動更大。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碳費設計不能為了手段忘記目的

▲ 廣州市多區4月27日下午同時發布暴雨、雷擊及冰雹等多個預警,造成5人死亡、33人受傷,以及141家廠房受損。(圖/翻攝自微博)

中國華南地區正在經歷百年洪災與四月冰雹,地球另一邊的巴西也發生史上最嚴重的暴雨洪災,美國災損超過10億美元以上的天災數量在2023年達到史上最多。為了減少極端氣候,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各國已經很清楚淨零碳排工作的必要性。

但是減碳不能一味追求速成,高額碳費一旦開徵,受到最大衝擊的只會是最無抵抗能力的貧窮階級。畢竟現代經濟運作高度依賴石化能源,生活也處處離不開塑膠和金屬製品,房價調漲更是對中低收入族群的沉重打擊,對民生經濟穩定的衝擊將難以估量。

主計處近期公布國富統計,與30年前上一期統計相比,高房價推升了富裕階級的資產淨值,但也擴大了貧富差距。若驟然對產業界課徵高額碳費,貧窮階級將是綠色通膨壓縮生存權的主要受害者。國家推動環境正義的同時,不應以分配正義為代價,這是對窮人的嚴重不公。

▲ 房價調漲更是對中低收入族群的沉重打擊,對民生經濟穩定的衝擊將難以估量。(圖/記者林敬旻攝)

政府避免高額碳費的另一重大考量,則是國際貿易的碳洩漏風險。若碳費課徵不給予產業轉型緩衝時間,不僅國內產業訂單容易被環保法規落後國家搶走,使得全球減碳工作做白工,本國就業機會也將受到波及。

過去30年,許多國家都經歷勞動成本增加導致製造業外移的過程,龐大就業機會消失、民生物資依賴他國供給。這套機制在全球化高速發展的和平年代尚可運作,但是現在是地緣政治不安定、戰爭與天災頻發的時代,若因為減碳成本導致製造業又一波外移,對本國社會經濟造成的危機恐怕不小於天災。

淨零碳排是台灣應對極端氣候,避免嚴重旱澇災害的必要手段,在新能源、新技術的投資,亦將奠定台灣產業在淨零碳排時代的強韌工業基礎。但是保護人民生命財產不受極端氣候影響,同時也得穩定民生經濟不因轉型而失控,我們必須審慎規劃碳定價政策與配套措施,才能讓台灣以最穩健的方式,走向綠色永續的未來。

▲ 保護人民生命財產不受極端氣候影響,同時也得穩定民生經濟不因轉型而失控。(圖/ETtoday資料照)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