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費子法對企業優惠大放送?環團主張未考量到產業現實

我們想讓你知道…從碳費子法內容看來,政府對於碳費優惠措施的適用皆有明確配套,所謂「打2折」的碳洩漏係數僅適用於「高碳洩漏風險產業」,而非讓所有排碳大戶輕鬆降價。

▲氣候變遷署長蔡玲儀說明碳費徵收相關子法。(圖/記者楊惠琪攝)

▲氣候變遷署長蔡玲儀說明碳費徵收相關子法。(圖/記者楊惠琪攝)

● Bryant/產業研究與市場策略分析員

4月29日環境部公布碳費相關子法《碳費收費辦法》、《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及《碳費收費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三項草案,對於台灣碳定價政策接軌國際規範,可謂再進一大步。然而政府草案公布後隔日,環團立刻發表聯合聲明,抨擊子法草案是「碳費二折大拍賣,企業無憂爽爽排」,如此強硬的主張,恐不利於台灣淨零轉型工作的推動。

環團聯合聲明的立論基礎是解決溫室氣體排放的成本外部化問題,而且主張徵收碳費有利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在「環保減碳」與「接軌國際」這兩項前提下,其最核心論點為「『碳洩漏風險係數』等於碳費優惠大打折」。

從「碳洩漏風險」的產業現實看碳定價政策的利弊權衡

然而環團的論點是否站得住腳?這必須從環團的具體論點細細檢視。針對政府草案設定的碳洩漏風險係數,環團主張有兩處不合理:

1. 碳定價施行多年以來,並未發生碳洩漏現象,因此訂定的折數,僅只是讓產業規避「污染者付費」原則。

2. 國內碳費費率較歐盟排放交易為低,因此出口至歐盟的業者,仍將面臨歐盟碳關稅下購買憑證的需求。此舉僅是將污染者付費壓力,由中鋼轉移至下游的螺絲螺帽等中小企業,反倒加劇產業及社會衝擊。

▲ 環團抨擊子法草案是「碳費二折大拍賣,企業無憂爽爽排」。(示意圖/環境權保障基金會提供,與本文當事人無關)

首先必須釐清何謂碳洩漏現象,才能探討環團這兩個論點。碳洩漏現象是指「A國實施溫室氣體管制,可能導致管制較寬鬆的B國增加溫室氣體排放」,可能是因為A國產業不堪法規沉重外移到B國,也有可能是A國產業直接從B國進口高碳低價的相似產品。從環境永續觀點來看,碳洩漏現象等於讓實施碳定價政策的國家做白工;從國際競爭的角度而言,碳洩漏則是碳定價政策對本國經濟的最大風險。

環團稱「碳定價實施多年未發生碳洩漏現象」,卻據此反對碳洩漏風險係數設定,凸顯出環團並不瞭解產業現實。要阻止碳洩漏現象,政府在政策制訂時,就得考量到企業轉型需要緩衝時間,同時必須防止外國產業搶走本土產業訂單。

凡是有碳洩漏風險的產業,就是高度「貿易暴露」的產業,會面臨國際貿易對手的激烈競爭。為了完善碳定價政策,各國碳定價政策規劃者才會設計碳洩漏風險係數以及碳邊境機制等政策工具,環團卻抨擊碳洩漏風險係數是「污染者優惠」的折價券,這表示環團僅從排碳量單一角度片面理解政府政策的立意。

▲ 環團僅從排碳量單一角度片面理解政府政策的立意。(圖/環境部空氣品質監測網)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再看前述環團第二項論點:國內碳費費率較歐盟為低,因此未來產品出口到歐盟就要繳碳費差額給歐盟,下游廠商與消費者將承受價格轉嫁壓力——這是對歐盟碳定價政策的嚴重誤解。歐盟碳邊境稅的計算方式為「外國產品與歐盟境內生產產品排碳量的差額 X 歐盟碳交易市場過去一週的平均價格」,假如台灣與歐盟達成協議,台灣企業實際繳納碳稅為「計算出的歐盟碳邊境稅 − 已繳給台灣政府的碳費」。

從計算公式可知,歐盟碳稅與台灣碳費高低無關,有差額仍然必須繳納。因此在最好的情況下,台灣企業繳納的碳費可以完全繳給台灣政府自己,既無礙於出口,又可以將碳費留在台灣,用在促進台灣低碳轉型、環境永續工作。環團的論點稍嫌欠缺台灣本土永續視野的周全考量。

至於付費壓力會不會從上游轉嫁至下游,這是「因為國內高碳費所以上游供貨成本增加」或「因為碳費差額所以最終出口成本增加」的問題,一旦實施碳定價政策,產業上下游都會增加成本。這時應該回歸到「碳洩漏風險」與「貿易暴露」的考量,一味加碳費是無差別打擊內需型、外銷型的廠商,對於沒有要出口歐盟的下游廠商而言,國內碳費過高反而扼殺了本土產業競爭力。

▲ 碳費這種政策工具,無法達到總量管制的效果,僅是用來創造減碳誘因、促進企業轉型的。(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碳費無法達到總量管制 打2折僅適用高碳洩漏風險產業

究其根本,碳定價政策雖是為了減量,但是碳費這種政策工具,本來就無法達到總量管制的效果,而僅是用來創造減碳誘因、促進企業轉型的。從碳費子法內容看來,政府對於碳費優惠措施的適用皆有明確配套,所謂「打2折」的碳洩漏係數僅適用於「高碳洩漏風險產業」,而非讓所有排碳大戶輕鬆降價。即使是高碳洩漏風險產業,仍然要提出自主減量計畫並獲得政府核可,計畫內容須包含具體的減量措施和減量目標,否則優惠會被收回。

優惠費率既然以減量計畫為前提,就不該被稱為對企業污染的優惠大放送,產業若無法在減碳的「質」與「量」達標,後果就是高昂的碳費,而且會無法對接國際標準,損害自身競爭力。這種政策規劃方式,讓產業有轉型的緩衝喘息空間,逐步增大的成本壓力也不致使產業安於現狀,怠慢了淨零轉型進程。

氣候變遷議題是全人類都應嚴肅面對的挑戰,但是碳定價作為一種政策工具,需要權衡國家利益、產業競爭力與環保價值,需要從本國視野做出綜合性判斷,不宜過於高遠。如此一來,台灣才能真正制定出兼顧「環保減碳」與「接軌國際」的碳定價政策,讓社會與環境都能從中獲益。

▲ 碳定價作為一種政策工具,需要權衡國家利益、產業競爭力與環保價值,不宜過於高遠。(圖/記者陳依旻攝)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