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交國的目的在幫台灣刷存在感?

▲07.13 總統陪同巴拉圭共和國卡提斯總統步行至宴會廳。(圖/總統府提供/flicker)(https://flic.kr/p/W71kaf)

▲邦交國對台灣的目的,要在國際場合或會議中幫台灣刷存在感。圖為總統陪同巴拉圭共和國卡提斯總統步行至宴會廳。(圖/總統府提供/flicker)

文/林原

現在台灣有些人鼓吹邦交國無用,目前中華民國的邦交國僅剩20個小國,散布在亞太、非洲、拉丁美洲(以及加勒比海地區),在歐洲僅有教廷。它們綜合實力都很弱,主要價值似乎是在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發聲,幫中華民國「刷存在感」。不過這種發聲,對中華民國這種「非正常國家」而言,其實是較為重要的。

如果中華民國失去了所有邦交國,那它就徹底成為了「幽靈國家」—沒有任何國家承認。以後「這個國家」(蔡英文用語)從零開始與其他國家復交或以台灣名義建交應會更難,而非更易。最近遊錫堃聲稱「當『中華民國』的邦交國少之又少時,『台灣』的邦交國就會出現」,似乎體現了某種「精神勝利法」。去年臺北市議員王世堅在電視政論節目中講到,台灣如果沒有一個邦交國「就獨立了」,難道他真向人們指出台獨建國的「康莊大道」了嗎?

這裡還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失去了所有邦交國,對「這個國家」發展與美國、日本關係是否會更有利?失去了所有邦交國,美、日是否會因此更重視「這個國家」?失去了所有邦交國,蔡英文等人以後還能否順利「過境」美國?失去了所有邦交國,「這個國家」是否更易被聯合國接納?對於這些問題,台獨分子或立場相近者真能給出較為樂觀且令人信服的答案嗎?1971年10月,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國在第26屆聯合國大會提出關於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的提案,後經表決通過。假設以後沒有任何邦交國的「這個國家」想入聯或返聯,又有幾個國家肯提案?

對蔡英文而言,目前其實不應忽略李登輝、陳水扁時期的外交路線,不要輕易以為前人的做法、經驗缺少借鑒價值。實際上,當前的國安外交團隊,未必真比李登輝、陳水扁時期的國安外交團隊高明。在蔡英文面對外交困境的情況下,還是有必要充分向前人學習的。不論被譏為「凱子外交」也好、被諷為「烽火外交」也罷(還有所謂「度假外交」之類說法),李、陳時期的外交,在當時的條件制約下並非毫無成績可言,對蔡英文擺脫其目前的外交困境或也具有特殊的借鑒意義。

蔡英文若想對巴拿馬斷交等事件做出適當反應,僅從兩岸關係著手或還不夠,外交領域應也能找到「著力點」。「踏實外交」也可包括「踏實反擊」等,而這不等同於走回對抗「老路」,畢竟「世事如棋局局新」。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88論壇粉絲團按個讚! 

●林原,旅加學者,歷史學博士,目前主要研究兩岸關係問題。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本報有刪修權。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