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到舊金山 再從矽谷到上海--我的競爭力之路

吳居叡

2008年,我辭去了在台灣的工作,和心愛的人前往舊金山攻讀碩士學位。

在那當下,我想的是要如何充實自己的競爭力。因為,我怕若是依照原先工作2-3年再出國進修的計畫,我會眷戀、怠惰。

2009年暑假,返台。和許多人休息放鬆不同的是,我開始了我的第一個暑期實習。我因為身處靠近矽谷的舊金山,有機會接觸美國西岸的電動車發展大本 營,一篇報導TESLA Model S引起了當時台灣納智捷的注意。因緣際會下,我進入納智捷市場部門實習,協助第一部納智捷新車上市事宜。

2011年,我拿到碩士學位,期間還是不停的撰稿,做著北美汽車市場的特派,每每有國際車展或大型活動,都會在Auto-online上見到我的報 導。也因為如此,2010年我獲得了進入來自矽谷的KleenSpeed實習機會,並且在2011年取得學位後,開始擔任KleenSpeed媒體和市場 部門負責人,期間還幫助了KleenSpeed找到中國大陸的合作機會,促成了KAR電動概念車的項目。

2012年,我離開了美國,來到了上海。一個全新的開始,一個不一樣的世界。許多人問我:「為何來到上海?為何不回台灣?」比起台北,上海的競爭更激烈!這裡有來自全世界的精英,準備在這邊大顯身手。當然,這也意味著超大的挑戰,以及更殘酷的現實。在這邊,繁華和貧窮僅僅是一線之隔,往往這一頭是高 級住宅區,一旁的巷子裡就會有貧窮的影子。

正是因為這樣的環境,我有著時時刻刻都要奮力一搏的幹勁。如果我能在這邊立足,那便代表著我有和世界拼搏的實力。沒有了來自家鄉的安全感,我便沒有了回頭路。而這邊0和100的差距,也時時提醒著我,現實的殘酷。

從台灣到舊金山,再從矽谷到上海。我繞了大半個地球,看到了舊金山身為美國西岸金融和藝術中心的活力,也看到了矽谷中許多不可能的可能,再到上海見識到發展中的亞洲國際之都。許多朋友對我說:「你真有勇氣,就這樣直接到上海?」其實只有兩個字:機會。

抓住了機會,就不要輕易讓它溜走。

常被誤認為Brad Pitt/你準備好了嗎?-- 關於低薪風暴

洛杉基/自大或自卑 都對台灣無益

瑞塔羊/沒有野心的台灣人

台灣三太子/台灣大學生 請收起一點不知道哪來的自信

●作者吳居叡,來自台灣,2008年赴美攻讀碩士,目前旅居上海,汽車信息工程師,相關文章散見各專業媒體或網站。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