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today > 熱搜關鍵字 > 進口食品攻防戰

進口食品攻防戰

《ETtoday》獲消費者權益報導獎佳作!揭露進口食品攻防面紗

《ETtoday新聞雲》記者嚴云岑在「進口食品攻防戰」專題中,揭露邊境查驗人員是如何把關進口食品,確保輸入國內食品安全,專題獲得「消費者權益報導獎」評審的青睞,奪平面媒體類-專題報導獎佳作。

食藥署說邊境把關「超嚴格」 食安專家卻點出2處不足

為了杜絕違規食飲流入市面,食藥署近年來在邊境設下重重關卡,除了提升人力外,還制定了抽驗機制,只要一次違規,就會提高抽驗標準,最高可以提升到100%逐批查驗,雖然食藥署以此為傲,但食安專家、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卻點出2點不足,提醒政府應該要「主動出擊」,而不是等到事情發生了才去查。

好市多進口藍莓連出包 開罰?食藥署卻說「無法懲處」

好市多今年在進口食品上出包連連,截至今年5月止,共有9批農產品被驗出農藥不合格,其中藍莓就佔了5批。面對好市多連續出包,食藥署表示,僅能將抽驗率提高到100%逐批查驗,延長報關時間讓業者在進口前多加把關,至於業者因無生產行為,且產品也未流入市面,並無法對其作出懲處。

不合格食品「偷渡回台」? 關務署:那要先從焚化爐挖出來

根據食藥署統計,2017年進口食品不合格率約1.43%,皆不得流入市面。不過,被問到該類食品是否能在退運後又以其他方式「偷渡回台」?關務署台北關副署長黃國珍笑答,「不可能啦!」因為依照《關稅法》第96條,不合格食品須退運,若廠商無退運意願,也須全數銷毀,一般都是送去垃圾焚化廠處理,「需先從焚化爐挖出來」。

邊境食品抽驗「拖1個月」 他喊冤:不是機器按了就有結果

食藥署針對國外進口食品設下兩道防線,前端邊境查驗人員負責核對資料,後端的研檢人員則負責用科學方式,將違規食品阻絕於關外。不過有民眾質疑,為何公布的都是「一個月前」的資料?對此,食藥署研檢組科長廖家鼎喊冤,食品依屬性不同,檢驗方式各異,基本上需耗時3天至1個月不等,「並不是機器按一下就有結果啦!」

邊境破洞核食「2度闖關」 他們研發「撕標技法」應對

台灣限制日本核災食品輸台已逾7年,雖然食藥署在邊境設下重重關卡,仍出現2次闖關事件,第一次為2015年的核災食品改標案,第二次為2016年吉野家核災區醬料包標流入台灣。為了防堵類似事件發生,食藥署除了推出拆包查驗外,還發明了一套「撕標技法」,就是要揭開藏在中文標籤下的秘密。

「我們是有味道的人」 邊境人員最怕開這幾國「恐怖櫃」

「每天回辦公室,同仁就知道我們今天驗了什麼。」43歲的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技士黃靜如笑道。在基隆港辦事處一待就是6年,外表纖瘦的她也變成名副其實的「大力女子」,不過,最讓她在意的,並非逐漸強壯的手臂,而是身上的各種味道,而來自特定區域的貨櫃,也成了查驗人員心照不宣的「恐怖櫃」,「只要一開櫃,味道瞬間竄進鼻孔,附在身上一整天消不掉。」

69萬進口食品如何把關? 直擊「邊境查驗人員」工作日常

3月基隆港依然濕冷,陣陣海風吹得大型起重機匡噹匡噹響。上午8點整,36歲的何佳樺技士與43歲的黃靜如技士已在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基隆港辦事處門口待命,準備搭車前往基隆貨櫃場。2017年69萬件進口食品中,有55%都在此處進行報驗,若抽驗不合格,就不得放行。而這道道食安大門,全有賴20多名邊境查驗人員幫忙把關。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