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today > 熱搜關鍵字 > 周慕姿

周慕姿

「不爽不要做」是對的!親密關係「設定界限」超重要 3方向掌握

關於設定界限,在我的每一本著作幾乎都有提到,而設定界限的確仰賴兩件事:一個是我多看重我自己,也就是我願不願意(敢不敢)去保護、照顧我自己的感受與需求,這也是「自我價值」的基石。第二個是,我的心智化能力,也就是我能不能合理地判斷現實的狀態、別人的情況,還有我自己的需求與可以承擔的狀況,去決定自己的界限可以設到哪裡。

「怕得不到愛」更難進入關係!心理師:不斷確認就永遠不安全

帶有「我得不到想要的愛」恐懼的人,在戀情、人際關係中會有一個特徵,就是時常會擔心自己不被喜歡/不夠被愛,或是認定自己一定不會被喜歡/不被愛。當我們帶著這樣的恐懼,會時常感到孤單、不被愛、不被重視,也會常覺得沒有人在乎我、關心我,自己的存在似乎沒有價值。

恐懼「我不夠好」塑造假人設!心理師點「拖延症」跟完美主義有關

一旦我們想盡辦法隱藏那個不夠好的自己,去發展一個別人能夠肯定、接受的自己時——我們就主動丟下了那個小小的自己,而扮演「被別人接受的自己」。不管角色演得再好,我們都知道,那不是真正的我。於是這個角色演得越好,我們越被人接受;但諷刺的是,內在那種「真正的我是不會被接受、會被遺棄」的感覺,卻因而更深了。

以為太愛對方才「順從」!心理師曝:沒發現真正的感受是怕他

帶有「不得不順從他人」的恐懼,有些人會以為,順從或討好是為了得到對方的喜歡,實際上,這個看法也對,也不對。我遇過許多帶有「不得不順從他人」恐懼的人,小時候,他們的經驗,不僅是「不順從會不被喜歡」,而是不順從的話,「會被傷害、被懲罰」。

遇見王子就能幸福?公主超強卻沒自信 心理師點破灰姑娘心態缺陷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看費歐娜的故事,是這樣的:一個女孩在童年時遭遇了創傷,她有著父母不喜歡的部分,父母無法接納,連帶著女孩也覺得這樣的自己不好。父母建了心靈的高塔,要求女孩要把這個部分的自己「糾正」、「隱藏」。在與父母這樣的痛苦關係中,「神仙教母」就像是大眾媒體或社會主流的意識形態,放送著「只要你能遇到王子,從此就能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母對5歲兒罵「有什麼好哭!」 心理師分析:把挫折感丟給孩子

一個五歲的孩子正在哭泣,他的玩具摔壞了,媽媽很激動地對他說:「這到底有什麼好哭的!你再哭,我以後再也不會買玩具給你了!」對這個媽媽來說,她或許並不是真的想對孩子生氣,但當她看到孩子的哭泣時,她的挫折感立刻升上來,這使得她用「生氣」來對應這個挫折感,並且想用憤怒與懲罰(以後不會再買玩具給你了)停止孩子的情緒──那個帶給她挫折的對象。

有伴卻孤獨!凡事靠自己可能是親密恐懼 心理師曝下場:無法真心

有些人在自己的生命中,很習慣「靠自己」。有這樣習慣的人,常常出現「不期不待,沒有傷害」的心情,因此,即使進入親密關係之後,也很難依賴另一半。有時候,我們可能在過往的成長經驗,或愛情中受過傷,發現想要去依賴、倚靠一個人,真的非常危險⋯⋯

從小被警告不聽話會被送走!她釀「順從恐懼」:永遠在滿足別人

大人沒時間給她,以為她不需要,然後,從未得過這些的小芯,也以為自己不需要。小芯以為,她的人生,就應該滿足所有人的期待。⋯⋯只是,從沒有得過的東西,要怎麼知道自己需要呢?這或許就是小芯在關係中,最苦惱,也最痛苦的部分。因為,當一個小大人,最大的犧牲就是:小時候沒辦法好好當小孩,而長大也沒辦法好好當一個大人。

婚前2周故意在新房跟人上床!心理師解析「親密恐懼」6狀態

很多人渴望愛情,卻同時害怕失去而變得矛盾,甚至懷疑「是不是我不夠好,才留不住愛?」心理師周慕姿繼暢銷書《情緒勒索》後再推新作,談論「親密恐懼」害怕被遺棄、被背叛等情況;甚至有人「害怕失去自我」,在結婚前2周刻意跟別人上床,還是在新家主臥房,彷彿故意要親手毀掉自己的幸福。

《情緒勒索》心理師周慕姿新作!「過度努力」是種自我傷害與耗損

暢銷書《情緒勒索》作者周慕姿再推新作,新書《過度努力》由寶瓶文化在3月發行,她提到,每一個過度努力的人,都是把傷藏得很深、藏得很好的大人,而「過度努力」是一種自我耗損與傷害,「追逐的是他人或社會眼光中的自己,而非真實的自己」。

他們都說妳「應該」:為什麼「苦命媳婦」熬到最後也變成惡婆婆?

要讓被壓迫者認同這種「壓迫文化」,只要告訴她們,等到她們「媳婦熬成婆」後,就再也不是食物鏈最底下的那個「苦命女人」,而是可以壓迫別的女人的「好命人」。

周慕姿/你是貓狗型戀人嗎?當迴避型遇上焦慮型的依戀型態

我常常覺得,迴避型依附很像貓咪,而焦慮型依附有時很像狗狗。但若迴避型依附與焦慮型依附,在上了一天班、帶著工作的烏煙瘴氣與一身疲累回家時,很可能會出現類似這樣的衝突。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