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至2022年疫情大流行最嚴重期間,中國因被指囤積防疫物資受到多方輿論撻伐,美國密蘇里州對此控告中國,經過一段時間的停滯後,美國聯邦法官10日裁定,該項訴訟得以繼續進行。
2024-01-11 08:52若是擔心中國疫情因大量感染而引發病毒創新突變,新變異株將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疾病,雖然理論上這種擔憂的可能性是隨時存在的,但我們過去百年來也沒有因為流感有可能發生創新突變而時時處在封控狀態,真的有那一天到來再來恢復升級管控即可,不必庸人自擾。
2023-01-20 23:20依照疾管署歷年預防接種受害救濟業務統計資料,於前年及去年,因為接種疫苗,而受有死亡或身心障礙等不良反應症狀,申請受害救濟者,一共有8489件。然而截至去年12月8日,兩年下來,僅審議了1802件,這當中更有無數案例申請了一年還申請不到,此一仿如龜速的審查速度,實在令人不敢恭維。
2023-01-12 22:30日本首相岸田文雄27日以有報導稱中國新冠感染人數驟增為由,宣佈12月30日零點起將實施加強入境防疫的緊急措施。至於台灣,26日下午召開專家會議,討論我國邊境政策調整。會議歷時50分鐘,目前支持維持現狀建議者較多,但尚未做最後決定,預計本週就會定調。
2022-12-28 11:27在這次疫情中,醫護人員捨己救人,左鄰右舍相互幫忙,為了他人的健康,沒有人自私的脫下口罩或者到處亂走散播病毒,這些都是人性的光輝,使我們更珍惜彼此的情緣。智者說:痛苦因分擔而減輕,快樂因分享而倍增。但願經過這次教訓後,人類懂得克己復禮,珍惜己有。
2022-12-19 23:19梨泰院「踩踏事件」起因在於沒有控制人數,短時間大量人潮湧入狹窄巷內,沒有出入人潮管控機制,而且大量裝扮、鬼面具聚集,緊急狀況當下,一時也分辨不清誰是誰。再加上活動一直拉長到深夜,人群聚集愈來愈多,群眾情緒高昂亢奮,也忘了安全防護,更忘了自身有人擠人的危險。
2022-10-31 12:20許多人在獲得保護力後等疫情過去,反過來吵著要拿出國補助;許多政客把高端疫苗嫌到不行,然後現在又搶著幫打高端的人抱屈說他們不能出國。還有,現在有不少批評買太多要報廢是浪費錢的人們,不久前還一直提案說台灣現在立刻馬上就要買四千萬劑,否則就是政府阻擋。這些反智言行不應每天出現在媒體上!
2022-10-20 23:00經過1000天的邊境管制後,終於等到Omicron這個傳播越來越快但重症及致死率越來越低的疫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是決定自2022年10月13日起,將入境人員免除居家檢疫,改以7天自主防疫,並開放相關邊境管制措施,以兼顧防疫、經濟、維持社會運作及國際交流之需求,這是一個相當大的突破。
2022-10-19 23:00「0+7」有望於10月中實施,並後續擬口罩的鬆綁。會在這時間點決定,顯然是相關配套措施已經完備,不過還是提醒有三:幼兒覆蓋率、免疫債務的冬季、選舉激情下還是要保護自己。
2022-09-23 12:19立法院長游錫堃上月出訪歐洲,返台後確診,隔離過程中曾陰轉陽,直到15日終於快篩陰性,可以放心上班,但「奇怪的是,我的後遺症好像有點嚴重!」
2022-08-15 09:16究竟是經濟衰退導致死亡率增加,還是死亡率增加導致經濟衰退呢?到底哪個是因、哪個是果?或者死亡率和經濟衰退之間,並無因果關係存在,而是其他因素造成的?
2022-07-06 23:00那麼,回到文章最前面的問題,很多醫護人員來問我該不該打第四劑。我會回答,重點還是回到目前疫苗主要是防重症。防感染效果有限,且可能也不持久,所以若您本身有新冠重症風險因子或工作上真的接觸病毒,可打;但若您之前三劑疫苗曾經對mRNA疫苗有過嚴重不良反應或已感染過這波疫情,可不打。
2022-06-28 17:00當整體疫情下降時,隨之須關心的就是年齡別感染曲線趨勢,分析年齡別感染率流行曲線是提供社區免疫防火牆,特別是年輕移動工作族群是非常重要訊息,了解各年齡別感染曲線及疫苗基礎劑和追加劑突破性感染,也可以提供推估中重症未來趨勢預測。
2022-06-24 11:44在Omicron病毒未流行前,我們普遍認為COVID19病毒感染都是以大人為主,一直到了Omicron開始流行,大家才開始發現,確診者似乎不再是以老年人為主,反而轉向到了那些未接種疫苗的兒童及青少年。但相較於孩子,父母親本身更是高風險族群,所以我們要照顧好孩子之前,得先照顧好自己!
2022-06-23 18:46經美國CDC認證實驗室,它證實有效抗COVID19變種新冠病毒>99.9%,經Tentamus檢驗長效抗菌168小時,味道我也很喜歡,是淡淡的檸檬綠茶香氛,低泡沫、好沖洗、有效省水!一邊洗衣服也等於一邊幫桶槽做消毒殺菌,雙效合一。
2022-06-22 20:20確診人數逐日下降是好消息,但是確診後的2至12週可能產生成人多重系統發炎症,預期會陸續傳出相關的案例,要小心以對。成年人病患全都有心臟症狀,約有一半的患者須進加護病房,整體死亡率高達10%,較兒童的1~3%死亡率高出很多。民眾在COVID過後,若突發高燒,就要就醫檢查。
2022-06-21 12:12美國有些官方說明看起來就沒有在管3個月前或3個月後定義,這份刊登於《BMJ》的英國Delphi也沒有提及這件事,只有強調持續時間,但是這是研究定義,應該跟臨床定義有一些區別,所以台灣目前出現在追蹤門診的成人,至少都是後遺症,真正要達到長新冠定義的首波族群,至少是在今年8月之後才會出現。
2022-06-20 12:40疫情爆發中,盡量避免下文中的NG行為。而除了「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距離」和「脫險6大工具」,也得乖乖「戒菸、戒酒、不熬夜」。還有,要打滿疫苗,才能安全保護自己和家人。這樣,大家才能安全面對這次的2022年的挑戰和變化。
2022-06-17 17:06要如何正確解釋Omicron輕症病毒特性,但卻造成與過去如Delta等病毒相當的死亡情況,而台灣在5月份所遭遇的此波流行Omicron死亡增加情況,真正原因為何?到底是COVID-19感染直接傷亡,還是醫療量能緊縮所造成間接傷亡?而這樣超額死亡和戰後嬰兒潮老化人口又有何相關,是本文所欲探討的問題。
2022-06-14 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