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today > 熱搜關鍵字 > 雲論趙春山

雲論趙春山

趙春山/蓋棺難論季辛吉 台灣遲早面對促統挑戰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於11月29日去世,享嵩壽100歲。季辛吉一生傳奇,他曾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也被譴責為戰犯,可說是毀譽參半。《華盛頓郵報》社論稱:「半世紀後,季辛吉功過仍難蓋棺論定」。

趙春山/三腳督成形 待端出大陸政策「牛肉」

「藍白合」破局不僅讓國、民兩黨重振旗鼓,也使這次總統大選的步調回到正軌,即參選各方都必須儘快端出「牛肉」。大陸政策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塊「牛肉」。外界關注這次台灣大選,就是擔心選後台海形勢會產生預期不到的變化。

趙春山/「拜習會」落幕 中美各有所圖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拜登,本月15日藉舊金山APEC峰會之便,舉行了去年11月後的首次面對面會談。美方強調這次「拜習會」的主要目的是加強溝通,也就是落實兩國元首在峇里島建立的「持續對話」和「管控分歧」共識。

趙春山/中共調整一帶一路方向 強調「高質量共建」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於本月17至18日在北京召開,有151個國家和41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參與這次盛會,其中來自各大洲的26個國家派出了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或者高級代表。會議的主題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攜手實現共同發展繁榮」。

趙春山/蔡英文國慶演說:留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蔡英文總統今年國慶演說的主題是「自信沉穩、國家前進,讓世界因台灣而更好」。蔡總統曾經許諾,要留下一個更好的國家,她在2021年、2022年的國慶典禮上,更陸續表達,「要讓台灣成為世界的台灣,進而給世界一個更好的台灣。」蔡總統任期已接近尾聲,讓我們檢視一下她執政七年多年台灣呈現的面貌。

趙春山/賴清德過境美國不再起裴洛西風暴 美中不願影響大選

賴清德副總統將以蔡英文總統特使身分啟程前往我南美洲邦交國巴拉圭,出席該國新任總統貝尼亞的就職典禮。根據行程規劃,賴清德將過境紐約和舊金山。中共對賴清德此行會採取什麼樣的反應,成為各方聚焦的重點。

趙春山/布林肯訪北京把話說清楚 美中能否解凍待觀察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於18日至19日訪問中國大陸,這是他擔任國務卿以來的首次大陸之行。在中美關係緊繃的時刻,布林肯此行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新加坡外長維文甚至拿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50年前的「破冰之旅」來形容布林肯這次的訪問,聲稱「現在又接近需這麼做的時刻了」。

趙春山/美中香格里拉會談無交集 台海問題各自表述

奧斯汀和李尚福在香格里拉會談中的互動,被視為中美兩國關係的風向球;但兩人會面沒有交流,顯示中美關係距離拜登所期待的「解凍」,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

趙春山/台海和平攸關未來 侯友宜要從治安轉型到國安

侯友宜反對「台獨」,這是國民黨的一貫立場;國民黨堅持九二共識,使他一旦勝選,就能立刻和對岸重啟和平對話。但到目前為止,侯友宜「暢談警政,少論國政」。主導涉及「國安」的國防、外交和兩岸政策,是總統必須扮演的角色。從「治安」到「國安」,是侯必須「轉型」的時候了!

趙春山/疑美不等於親共 國民黨莫在九二共識鑽牛角尖

賴清德批判「疑美論」,是站在「唯美」馬首是瞻的立場講話,但卻符合美國對台灣的「備戰」需求。在國家認同方面,侯友宜說「中華民國是我的國家,台灣是咱的厝」,這是對國家做出最為合情、合理、合法的「自我定位」,也明確界定了台灣與中華民國的關係。

趙春山/疑美論根源自戰略模糊 蔡英文在兩強間走鋼索

蔡英文連任總統後首次訪美,她與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的會面,是她此行的壓軸戲,也是中美1979年建交以來,台灣領導人在美國進行最高級別的面對面會晤。毫無疑問,這些都為蔡總統任內的對美關係,寫下了完美的句點,但也為兩岸關係添加了不確定的變數。

趙春山/「趨和避戰」是兩岸關係「撥亂反正」唯一途徑

馬政府執政八年期間,兩岸在反對「台獨」和「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上,取得「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重大成就,也使兩岸關係維持和平穩定的狀態。由於民共之間缺乏這樣的互信基礎,2016年民進黨取得執政地位後,台海兵凶戰危,台灣成為外人眼裡「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

趙春山/台宏邦交生變 中共「一石二鳥」

我國在中美洲的邦交國宏都拉斯總統卡蕬楚(Xiomara Castro)在推特發文公開表示擬與中共建交。該國外長說了一句大白話,強調建交原因就是台灣提供的協助,不能滿足宏國的「需求」;但選擇這個時機宣布,恐怕是為了配合對岸的「需求」。

趙春山/美中強化外交角力 中國為台海「預防性外交」

中共非俄烏戰爭的「當事方」,確有充當調人的制高點地位;但也因此出現中共官媒所稱的「中國特殊責任論」,讓中共陷入一場可能「吃力不討好」的困境。俄烏雙方都堅持自己立場,關鍵在領土之爭。

趙春山/兩岸應共謀「避戰」之道

今天兩岸面對的最大危機是缺乏任何溝通的管道,進行控管分歧。習近平在廿大報告中提到:「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國人來決定。」兩岸問題錯縱複雜,不是任何一方在短期內就能片面加以處理。在兩岸恢復對話之前,我認為雙方都應以「戰略定力」來從事危機管理。不要挑釁,也不要過度反應。

趙春山/中美重啟對話 盟友調整「一面倒」政策

民進黨的「抗中保台牌」在選舉中失靈,不是因為選民對中共的安全威脅無感,而是覺得民進黨的「抗中」無以「保台」;更重要的是,外在因素沒有發揮推波助瀾的作用。僅管如此,我認為「抗中保台」仍有可能在2024年總統大選時,再度浮上檯面,成為朝野政黨攻防的一個「戰場」。

趙春山/經濟比台海更迫切 岸習會鬥而不破中持續對話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與習近平17日在曼谷的會面,特别受到關注。這是中日首腦時隔3年的再次面對面會談,也是岸田首次與習近平面對面會談。雙方同意加強溝通,儘早啟用作為防務部門間相互通報體制「海空聯絡機制」核心措施的熱線,以及加強外交和防務部門高官間的「安保對話」。

趙春山/台灣應強化自衛能力 走出安全困境是當務之急

今年的國慶演講是內政為主,在外交和大陸政策方面少有著墨;而且採取的是守勢大於攻勢。我想這和時機有關,因為台灣正值地方選舉,美國進行中期選舉,中共處在「20大」前夕,台灣內外情勢都充滿許多不確定的變數。當務之急是站穩腳步向前行;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再說,早早讓台灣走出「安全困境」。

趙春山/維持現狀恐走入歷史 夏立言訪中是負責表現

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結束為期七天訪陸行程後,27日返抵國門。他把此行定位為「關懷聆聽之旅」,目的是要了解大陸台商、台生處境和需求,並把訊息轉達給兩岸執政當局做決策參考。在當前兩岸形勢嚴峻,民、共關係處「有讀不回」狀態下,國民黨扮演溝通角色,既切合在野黨身分,也符合國家整體利益。

趙春山/賴清德訪日悼安倍 岸田內政外交兼得利

賴清德此行對外定調為「私人行程」,但它實質的意義當然不只是件「私事」。岸田首相欲藉「來者是客」,對內對外傳達兩個重要訊息:對內是收編所有「親台」和右翼人士,讓他在參院改選大勝後能「穩坐釣魚台」;對外是展現他不會在中共壓力下低頭,在修憲成為「正常國家」後,走「戰略自主」的道路。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