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會太多、AI濫用正拖垮企業效率,員工倦怠感與離職率同步攀升。(圖/ChatGPT生成)
記者吳立言/綜合報導
2025年多項全球性研究顯示,企業內部的會議過度召開與人工智慧工具的錯誤使用,正加劇組織效率下降。員工工作量未減反增,甚至引發倦怠與離職潮,成為企業營運中不容忽視的警訊。
根據協作工具公司Flowtrace今年發布的《2025年會議現況報告》,全球員工平均每年花費392小時參與各類會議,相當於約15%的工作時間。然而,高達67%的會議被員工認為是「無效」的,無法帶來決策或產出。報告中指出,92%的知識工作者在會議期間進行多工處理,顯示會議已非專注溝通的管道,而成為分散注意力、阻礙工作的常態。「會議疲勞」現象也浮上檯面,根據《哈佛商業評論》報導,近九成員工表示在會議結束後感到倦怠或思緒混亂,被戲稱為「會議宿醉(Meeting Hangover)」。
同樣在今年發布的研究中,來自印度《經濟時報》的報導指出,針對25,000名跨產業員工進行的分析發現,儘管AI應用正加速導入,對生產力提升的實質貢獻卻相當有限。無論在工作時長、薪資變動或產能表現上,均未見顯著改善。
另一份由Betterworks進行的2025年人力資源調查指出,78%的AI高頻使用者正積極尋找新工作。主要原因在於AI工具導入後,「缺乏明確的使用指引與足夠訓練,反讓員工需花額外時間審核AI產出或補救錯誤」,大幅增加負擔。
研究人員在arXiv預印平台上發表的論文則進一步指出,當會議過多與AI應用混亂並行時,企業內部將陷入流程中斷與決策延誤的惡性循環。原本應加速協作與創新的工具,反成為降低生產力的主因。
更令人憂心的是,這些現象可能正加劇員工心理壓力與離職意圖。根據調查,許多員工對目前的工作安排感到「過度工具化」、「沒有思考空間」,尤其在未經完善設計的AI介入下,往往需承擔額外審查與糾錯責任。
面對這波效率崩解潮,企業該如何應對?專家提出以下三項建議:
◆減少不必要會議:推動「無會議日」政策,或要求會議前明確議程與目標,以避免流於形式。
◆為AI導入設立明確準則與訓練制度:包括內容審查機制、應用場景限制,以及使用者教育資源。
◆重設協作流程:避免AI或會議變成「每件事都要介入」的萬用解方,應依部門實際需求調整。
例如Salesforce實施的「無會議週」,SAP則選定每週五為「會議自由日」,均有助於釋放員工的專注力與創造力。另一方面,許多企業也開始提供內部AI技能課程與情境模擬,協助員工將AI「用對地方」,而非「過度倚賴」。企業營運環境充滿變動,如何「用好工具、開對會議」,已成為組織競爭力的關鍵分水嶺。否則,再先進的技術與系統,也可能成為拖慢效率的隱形包袱。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