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戰爭激起歐洲警惕心。(圖/路透)
記者張靖榕/綜合報導
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本周發布一項重要指引,呼籲全體歐盟公民應備妥足以維持72小時的糧食與基本物資,以應對突發危機。這份文件標誌著歐盟正試圖引導成員國進入一種「備戰與韌性」的新思維模式,面對日益嚴峻的地緣政治局勢與潛在衝突風險。
這份長達18頁的指引指出,歐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包括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全面戰爭、關鍵基礎設施遭破壞、電子戰威脅升高,以及全球政治緊張情勢加劇等問題。歐盟此舉被視為是對成員國發出的警鐘,提醒各國審視目前安全防備狀態,並採取積極行動提升整體防禦能量。
歐盟執委會表示,面對這些風險,歐洲人民必須提升自我應變能力,強化基本生存技能與心理韌性。其中一項具體建議為,家家戶戶應備妥足以維持三天的生活必需品,因為在災難發生初期的數十小時內,往往是最為關鍵的時間點。
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聲明中指出:「新的現實需要新的準備層次。我們的公民、成員國與企業,都需要擁有適當的工具,以預防危機並在災難發生時迅速應對。」
歐盟也呼籲將「備災教育」納入學校課程,強化學生面對假訊息與資訊操弄的應對能力。文件中特別提到,要建立從家庭到社會、從教育到政府層級的全方位危機意識。
此份指引發布前,包括德國在內的部分歐洲國家已開始更新自身的應變機制。德國內政部去年6月修訂整體國防框架指導方針,強調面對俄羅斯威脅,德國必須強化國土防衛能力。內政部長費瑟(Nancy Faeser)當時表示,德國必須為可能發生的衝突做好準備。
此外,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對歐洲的對抗性態度,也促使歐洲重新思考其國防與自我防衛的戰略定位。川普對北約的批評、對歐洲國家國防支出的施壓,以及對烏克蘭軍援態度反覆,使得歐洲各國加快強化自主軍事力量的腳步。
歐盟此項倡議——「歐洲備災聯盟策略」(European Preparedness Union Strategy),將成為歐洲各國建立全民防衛與民眾心理準備的重要依據,標誌著歐盟在面對複雜且多變的安全挑戰時,採取更積極主動的立場。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