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志民表示,北市近3年校園事件以性別與霸凌兩大類為主,又以國中占比最高。(圖/記者許敏溶攝)
記者許敏溶/台北報導
根據台北市教育局統計,近3年校園事件以性別與霸凌兩大類為主,又以國中占比最高。其中性別疑似案件通報量每年增加約4百至5百件,最多樣態為生對生的性騷擾,占比達85%。教育局表示,上述校園事件調查成立比例約1成,有9成案件不成立,反映出該如何降低校園內衝突更重要,將強化預防、培訓、親師合作來守護校園。
近年來校園中屢屢爆發性別與霸凌事件,更頻頻登上新聞版面。台北市教育局今(19日)公布近三年統計數據,發現校園事件主要型態包含性別和霸凌兩大類型。根據北市教育局統計,性別事件疑似案件通報量,111學年約1100件,112學年約1500件,113學年約2000件。若以性騷擾區分,111學年963件,112學年1303件,113學年1818件。
北市教育局長湯志民表示,在性別事件部分,疑似案件通報量每年以400至500件通報趨勢增加,在國中階段占比約45%,高於國小和高中職;在行為樣態部分,性騷擾行為最多,佔性別事件近85%,且以生對生為主,其次為數位性別暴力問題,主因是3C產品使用普及而有所增加。
在霸凌事件部分,湯志民表示,近3年校園霸凌事件調查成立的比例約維持在通報案件的1成(113年8.6%、112年14.3%),疑似案件通報量維持每年增加趨勢,大約平均每年以120至160件幅度增加。若以學生學程分布,國中約占50%的比例,高於高中與國小,若以行為樣態來分析,肢體霸凌或言語霸凌的件數較多。
湯志民指出,從數據顯示,儘管學生對校園霸凌或性別事件的敏感度有所成長,但調查成立比例維持在一成左右,有9成案件經調查不成立,也反映出該如何降低校園內衝突、營造友善的學習環境更加重要。校園事件增加導致學校人員除教學以外,需投入更多心力處理事件調查。因此,提升學校人員事件調查處遇的知能相關重要,故教育局特別辦理有別於以往研習,以實務演練的工作坊帶領校長更加了解事件處理的技巧與應對策略。
湯志民表示,預防為首要任務,導入數據管理模式,全面升級校園安全預防機制,透過系統化分析近幾年校園事件相關數據,掌握各校校園事件發生狀況,並將該數據回饋提供各校作為制定預防策略的重要依據。後續由教育局駐區督學積極介入輔導,針對數據顯示高風險的學校,提供專業支持和協助。
為提升學校教職員處理校園事件的專業知能,北市教育局表示,114年度更首度規劃辦理4梯次增能研習,透過實務情境模擬及案例分析等方式,強化學校人員處理校園事件的應變能力,同時為強化親師合作,針對家長發布面對校園事件的應對指南,期盼透過親師合作,強化預防、培訓、親師合作,多管齊下全方位守護校園。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