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監控「權宜輪」收成效 海委會五大行動守護海疆

▲▼海委會監控權宜輪船舶軌跡。(圖/海委會提供)

▲海委會監控權宜輪船舶軌跡。(圖/海委會提供)

記者陳家祥/台北報導

台灣周邊海域船隻活動頻繁,為國際重要航道,且周邊眾多「權宜輪」因船籍國監管鬆散,影響我國海域及港埠安全,海委會主委管碧玲去年指示海巡署與航港局啟動跨部會合作,加強權宜輪的管理。歷經數月,管碧玲13日在中央災害防救會報指出,在相關部會通力合作下,台灣周邊海域高威脅權宜輪活動明顯減少,顯示管理措施已達初步成效。

管碧玲指出,國際航行船舶之船東常基於商業考量,將船舶登記監管較為寬鬆的國家,以降低營運成本、稅負與監管壓力,俗稱「權宜輪」;因其船籍國監管鬆散,該類船舶通常早已不符合國際安全標準,形成所謂「次標準船」或稱次級船,對航行安全與海洋環境具有高度風險;2024年凱米風災,我國周邊多達9艘船舶擱淺或沉沒,即多屬此類船舶。

鑒此,管碧玲在去年中央災害防救會報第50次會議主動提出,為強化我國周邊海域航行安全及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請各相關機關共同針對次標準船做出更具體的管制作為,使此類船舶不敢輕易靠近台灣,減少我國海上污染及降低海難發生之可能。

隨後並指示海委會全面投入相關行動,包括:

一、海委會海巡署配合航港局「建立預防性告警機制」,在颱風警戒期間,即展開高風險船舶的監控、驅離。
二、海委會海保署也與交通部「成立船舶聯合管制檢查小組」,會同檢查人員登船檢查,以降低可能發生海洋污染之機率。截至今年二月,已經在台中港與高雄港,進行6次檢查。
三、海委會的國家海洋研究院對周邊海域權宜輪滯留、異常航行情況,進行大數據分析。
四、尤其在斷纜事件不斷發生之後,國海院更聚焦對96艘黑名單進行活動分析。
五、海委會海巡署亦加強監控96艘黑名單權宜輪,將其分為高度威脅、中度威脅、低度威脅、無威脅等四級,做分級監控。

根據國海院分析96艘黑名單權宜輪主要活動海域,是我國西部商港(包括基隆、台北港、台中港、高雄港),而高度威脅船舶軌跡則主要集中於基隆港以北海域,去年10月以來活動量分別為10月份39艘、11月份47艘、12月份46艘、1月份45艘、2月份38艘。

從統計資料顯示,經過跨部會密切合作及嚴格監控取締,黑名單權宜輪在周邊海域活動在本年2月份已大幅度降低,北部區域已無高風險船舶出現。

管碧玲表示:海委會以應對中國灰色地帶襲擾的規格,監控權宜輪黑名單,雖然顯見成效,但這個現象是代表權宜輪在做暫時性的觀望?還是確實已造成生態的改變?仍有待觀察。

管碧玲表示,不怕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會持續強化跨部會合作,全力維護我國國家海洋權益與航行安全,並守護數位生命線,捍衛國家安全。

▲▼權宜輪威脅程度統計分析。(圖/海委會提供)

▲權宜輪威脅程度統計分析。(圖/海委會提供)

04/25 全台詐欺最新數據

更多新聞
586 2 2088 損失金額(元) 更多新聞

※ 資料來源:內政部警政署165打詐儀錶板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