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委會委員長徐佳青。(圖/記者陶本和攝)
記者陶本和/台北報導
近來,有媒體以專題方式報導僑生到台灣罔顧學業,專注在打工,淪為「學工」。對此,僑委會委員長徐佳青12日痛批,這是「偽專題」,把建教合作學生稱為「學工」更是貼標籤。
有雜誌專題報導指出,緬甸的僑生來到台灣之後,因為中文程度不夠,上課時精神不濟,考試也隨便亂答題,但仍可考到全班10幾名,實習課程也被分派到蹲炸爐。報導直接形容台灣淪為「偽留學天堂」,僑生也被貼上多元勞動力、學工等標籤。
對此,徐佳青12日接受訪問時氣憤地表示,這些報導是「偽專題」,產攜班的專業課程與實習時數,都是比照教育的規定與規劃,實習時數是不可以超過的。她認為,把建教合作的學生稱為「學工」,這是在貼標籤,過去大家在國外留學時,時有所聞,大家一樣會在外打工。
不過,不可諱言先前有中洲大學的不佳案例,徐佳青表示,僑委會現在都會不定期抽查,好比抽查學生的護照、居留證是否有「確實」在學生自己的身上,也會考察學校有沒有提供完善的設施。他透露,過去這一年95%學校表現很好,有5%學校有犯錯,都已經記點,也要求改善,而且不敢再犯,他們連企業端也會進行不定期稽查。
徐佳青強調,僑委會的策略是「先給蘿蔔,再給棍子」,如果學校違規,就會減少招生規模、班級,最重則是會解約,不讓學校執行產攜專班;但如果學校的考評是良好的,就可以獲得招生名額增加。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