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後「騎車先做1事」防感冒!醫推:要多吃白色食物

2023年08月8日 11:27

咳嗽,風寒,感冒,肺結核,空氣汙染(圖/記者黃克翔攝)

▲秋天燥邪容易咳嗽、皮膚乾癢。(示意圖/記者黃克翔攝)

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

今(8)天是父親節,也是24節氣中的「立秋」,中醫師吳奕璇指出,季節交替最容易引起人體各部位不舒服,尤其夏天要交替到秋天之際,更要好好照顧自己。她也分享秋天3大養生指南,強調騎機車時穿件「連帽薄外套」,以保護頸部預防感冒,多吃「顏色白、有黏液」的食物,還能除秋燥又潤肺。

光華馬光中醫診所醫師吳奕璇表示,立秋開始,晝夜溫差開始變大,若抵抗力較弱者往往會因體溫調節失衡而感冒。日常衣著要開始採「洋蔥式穿法」,保護頭頸尤其重要,因頭部有許多風邪入侵的穴道,如風池穴、風府穴,機車族們可準備連帽薄外套保護頸部,避免風邪有機可趁。平時可多按風池穴、風府穴、大椎穴,洗澡前後多用毛巾熱敷,能預防感冒。

▲▼7/13微解封在望,整個台北市區人車明顯變多。在尖峰上班時刻,台北橋名聞中外的機車瀑布也漸漸恢復車潮。(圖/記者湯興漢攝)

▲醫師提醒,機車族可穿連帽薄外套保護頸部,避免風邪入侵。(示意圖/記者湯興漢攝)

至於常聽到「秋老虎」一詞,吳奕璇解釋,其指的是即便氣候開始轉變,秋天仍挾帶夏天的熱氣,時不時讓人熱到受不了,於是上述的洋蔥式穿搭就顯得重要。此外,她也提醒,可趁機把握三伏貼的最後一個「末伏天」,補足身體陽氣,活力滿滿面對冬天到來。

吳奕璇接著說明,中醫裡把秋天關鍵字「燥」比喻為一種邪氣「燥邪」,其最容易侵犯肺臟,確診新冠肺炎後也會讓肺部的力量減弱,更容易受到燥邪侵害,舉凡是口乾咽痛、鼻黏膜乾燥、皮膚乾癢、容易喘或乾咳等,都可能在秋天出現。

立秋後「騎車做1事」防感冒!醫推:要多吃白色食物。(圖/公關提供)

▲立秋後要保護頭頸部,也要多吃白色、有黏液的食物。(圖/馬光中醫診所提供)

想要透過食補改善,吳奕璇推薦多吃色白、有黏液的食物,例如白木耳、蓮藕、水梨等,但要注意太甜容易生痰,因此要適量。燉湯時也可酌量添加麥門冬、玉竹、沙蔘、黨蔘等藥材,補肺氣又潤肺。

此外,秋天也應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吳奕璇表示,因秋天日照時間漸漸縮短,為了提早適應冬天生活,晚上可開始習慣早點就寢。再加上秋天早晨氣溫不如夏天燠熱、也還沒到冬天的冷冽,因此早起舒展筋骨、大口呼吸正是養足肺活量的好時機。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