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學文/中國人口紅利漸失 印度有望接棒成新世界工廠

我們想讓你知道…中國能不能掙脫美國各種限制、制裁、打壓,或許才是印度能不能接棒演出的最重要關鍵所在。

▲印度赫爾德瓦爾(Haridwar)14日舉行的大壺節(Kumbh Mela)慶典。(圖/路透)

▲ 聯合國數據顯示,印度人口數已超越中國。圖為印度大壺節(Kumbh Mela)慶典。(圖/路透)

● 丁學文/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兼總經理

4月19日,聯合國正式發表印度人口數量會在今年6月超過中國,不過短短五天後立刻改口印度在4月底就成功超越了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

也是4月底,美國知名的產業顧問公司A.T. Kearney已經編撰了十年的「美國製造業回流指數」(US Reshoring Index)顯示,美國2021年從亞洲十四個低成本國家與地區進口的製造業商品中,中國與香港的比例從前一年的53.5%下降到了50.7%。報告指出許多跨國企業因為智慧財產、關稅、地緣政治緊張和供應鏈韌性等等的考慮,決定將生產線逐步移出中國。其中Apple與三星電子等3C電子企業已經開始擴大在越南、印度的生產,傳統的服裝和紡織業也呈現了一樣的趨勢。

隨著人口數被印度超越,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果真不保?印度真的已經做好準備接棒演出?

印度人相信莫迪能讓他們變有錢 招商引資成當務之急

如果你最近有機會去印度,你會發現曾經在大陸高速公路兩側處處可見的大型立柱式戶外廣告看板(俗稱蒼蠅拍)在印度重現,不管是富裕的或是相對貧窮的地區,都在忙著舉辦各種招商引資的峰會活動。

▲ 印度人民相信莫迪可以讓他們變得更富有。(圖/路透社)

認真說起來,這個模式是由現任的印度總理莫迪從2003年開始推動的。 2002年,古吉拉特邦發生了宗教騷亂,並造成了1000多人的死亡,一時之間,這個地區的領導人莫迪一下子變成了眾矢之的。真正的翻身正是因為莫迪組織了第一次的「古吉拉特邦峰會」,這個兩年一度的活動成功將莫迪重塑成為一個積極親商的領導人。 甚至在2014年一舉將莫迪推上了大位,原因很簡單,印度人相信莫迪可以讓他們變得更富有。

現在的印度,緊抓著中國供應鏈外移的機遇,招商引資成為了全國上下最重要的一個事情。德里的智庫Carnegie India就表示,隨著印度28個邦政府的相互競爭,這些活動可以提醒全球企業注意印度的經商便利以及它們提供的激勵措施。另外,莫迪政府也在利用這些動作向地方官僚機構表態,中央政府對招商引資是認真的,更重要的是,政府也希望藉此改革印度一向為人詬病的官僚不作為。

當然,招商引資的溢出效應也很大,如果你可以成功吸引一家跨國企業,就可以吸引同一產業的全球競爭對手注意;特定產業中的一兩家企業落地,更可以帶來整個產業聚落的形成。平心而論,你不能不說印度政府的整個招商引資作為和中國比較起來不但毫不遜色,甚至有可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供應鏈「去中化」成趨勢 印度有機會取代中國

▲ 中國低廉的勞動成本優勢不再,再加上地緣政治衝擊,跨國企業的「去中化」不走不行。(圖/翻攝自ASML官網)

不能否認,包括台商在內,沒有一家製造業者不在為了怎麼從中國大陸轉移出來而傷透腦筋,但對任何一家跨國企業來說,要想脫離中國這個龐大的供應鏈真的很難,不但得在成本上付出代價,更很容易吃力不討好。但跨國企業的「去中化」已經箭在弦上,不走不行。主要原因不外乎像中國低廉的勞動成本優勢不再、地緣政治的衝擊,以及最重要的,企業的更加重視供應鏈安全,種種壓力都讓跨國企業不得不提早建立供應鏈的多元化部署。

不過對所有的跨國企業來說,最難的一個決策是:不在中國製造,要去哪裡?《經濟學人》曾經創造了一個新名詞:Altasia。也就是Alternative與Asia的組合。或許,一下子找不到單一國家可以提供和中國不相上下的生產製造基地,但亞洲幾大經濟體仍然有可能整合出一個強大的供應鏈體系,成為下一個接棒演出的世界工廠。按照《經濟學人》說法,這些國家各擁優勢,像是日本有錢有技術,印度、越南則具備低廉的勞動力,可以有效分工、偕同作戰,不過眾所周知,越南、印度最是積極,巴不得一口全吃下。

中國掙脫美國制裁 印度才能順利接棒

▲ 落後的基礎建設、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教育與公衛的相對落後等,都是印度亟待解決的重要關卡。(圖/路透)

目前看起來印度機會最大,除了它擁有與中國相當的勞動力和國內市場規模,西方政府也開始將印度視為最理想的合作夥伴,印度政府最近的積極推動商業環境改善更是讓人耳目一新。當然,雖然有著人口與外在環境變化的有利因素,但「超越與成長」也不可能「理所當然」,如果沒有辦法在質與量上創造出足夠的就業機會,反而會成為負面因子;落後的基礎建設、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教育與公衛的相對落後、還有政治與文化等制衡因素等,都是印度亟待解決的重要關卡。

最後也最重要的就是,與其關注中國與印度的龍象之爭,不如關注正在開打的中美龍鷹搏鬥,中美從貿易戰打到科技戰,方興未艾,中國能不能掙脫美國各種限制、制裁、打壓,或許才是印度能不能接棒演出的最重要關鍵所在。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聯合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丁學文

丁學文 丁學文

現任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畢業於台大經濟系、美國康乃爾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最愛孜孜不倦、與人分享的利他生活;希望拉高視野,帶給大家不同新觀點。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