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學文/台海風險更甚俄烏 台灣須向國際展現決心

我們想讓你知道…2024年總統選舉對台灣未來十分重要。台灣人必須忍受中國在經濟、軍事和心理上的威脅之際,儘快決定自己在身分認同、政治、經濟、國防方面的決心。

▲▼《經濟學人》雜誌稱台灣是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圖/翻攝自Facebook/The Economist)

▲《經濟學人》雜誌曾稱台灣是「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圖/翻攝自Facebook/The Economist)

● 丁學文/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兼總經理

不過兩年前,《經濟學人》在2021年4月份的封面故事上,用一個雷達掃瞄儀讓我們看見台灣成為「The most dangerous place on earth 全球最危險的地方」時,確實一度搞得有些人緊張兮兮的,但隨著時過境遷,大家好像也就習慣成自然,日子照過、街照逛,即使全球朋友的關切不斷,台灣仍然按著自己的節奏推進著生活。

不過,這次,當台灣媒體在228前一天的2月27日刊出「動員十六歲以上學生登記」的新聞時,我看見許多家長的恐慌出現了,第一次,戰爭的威脅好像真的會來了。執政黨也開始面臨兩難:一方面想持續推動「抗中」凝聚支持者,一方面擔心過度操作失去年輕人的選票,難怪當蔡英文總統宣布兵役將恢復為1年時,也忍不住承認這是一個「無比困難的決定」。《經濟學人》兩岸資深記者蘇奕安也在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特別報導中直言,這決定不該這麼難,但其實反映了一個事實:「台灣還沒決定如何及是不是要對抗中國的侵略。」

一面建議台灣要團結對外 一面呼籲美中避免衝突

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雜誌又把焦點拉回了台灣。在封面設計上,編輯群直接在黑色的封底前放上了一禎有著九艘軍艦航行的照片,右上角寫的「THE STRUGGLE 這個掙扎」對應著左下角的「FOR TAIWAN 對台灣來說」。另外右下角還寫著「A SPECIAL REPORT ON THE NEW COLD WAR’S FLASHPOINT 一個關於新冷戰爆發點的特別報導」。

▲ 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雜誌再度聚焦台灣,就新冷戰爆發點進行特別報導。(圖/《經濟學人》雜誌)

《經濟學人》這次用了大手筆,由人在台灣,負責兩岸報導的資深記者蘇奕安帶領編輯群,用了緒論第一篇第7頁、第13頁的Briefing專文、中國板塊第一篇第21頁以及第38頁後特別報導的八篇文章總共十一篇文章指出,隨著中美戰略的改變,台灣的軍事改革已經迫不容緩,現在需要的是一個新的國家安全策略來加強所謂的「不對稱戰力」,只有讓台灣成為難以吞下的「豪豬」,才能提升北京犯台的困難度。特別報導也以〈福爾摩沙前線〉(Frontline Formosa)作為標題,從歷史、經濟、半導體、備戰、防衛、政治、外交等各個方面切入,聚焦台灣現在面臨的戰爭威脅。

認真說起來,整個特別報導的重點放在了台灣本身。內容認為「台灣的命運最終取決台灣人民是否做好備戰」,但《經濟學人》也觀察到「台灣人民面對中國是戰是和,仍未下定決心」,因此呼籲「台灣人必須團結對抗中國的分化,必須決定自己是誰、相信什麼、是否會挺身戰鬥,以及可能付出的代價」。不過當《經濟學人》把視野拉回美中競爭,似乎又回到了兩年前對於當時的封面故事:「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一樣的基調,只能呼籲美國與中國必須更加努力,避免為了台灣開戰。

台海比俄烏的風險更高 經濟後果更具毀滅性

封面故事文章一開始提醒我們歐洲正在經歷一個自1945年以來最血腥的一場跨境戰爭,但亞洲面臨的風險可能更糟糕:那就是美國和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一個衝突。 隨著美國軍隊轉向一種被稱為「Distributed Lethality分佈式殺傷」的新理論,遏制中國的飛彈襲擊也跟著讓緊張局勢加倍了不少。 上個禮拜,數十架中國的飛機突破了台灣的「防空識別區」。 這個禮拜,中國外交部長譴責了美國現在執行的「全面遏制,甚至一場零和遊戲」的戰略方針。

隨著美國在亞洲重新武裝並試圖加強鞏固其盟友,兩個問題近在眼前:美國是否願意冒著與另一個核武大國直接開戰的風險來保衛台灣?或是美國會不會挑起一個它曾經試圖阻止的戰爭?

▲ 美國是否願意冒著與另一個核武大國直接開戰的風險來保衛台灣?或是美國會不會挑起一個它曾經試圖阻止的戰爭?這些問題目前仍不得而知。(圖/總統府提供)

沒有人能確定兩岸的衝突會怎麼開始?中國可以使用「Grey-Zone灰色地帶」戰術,這種戰術有其強制性,但不完全是一個戰爭行為,來封鎖台灣這個島嶼,並削弱其經濟和士氣。 或者它可以對關島和日本的美國基地發動先發制人的襲擊,為兩栖攻擊掃清道路。 由於台灣只能在數天或數周內獨自去抵抗這些攻擊,任何衝突都可能迅速升級為一場超級大國的對抗。

與烏克蘭的戰壕和人潮襲擊不同,對台灣的戰爭可能涉及最新一代的新型武器,如高超音速飛彈和反衛星武器,造成難以形容的一些破壞,並引發難以預測的一系列報復。 經濟後果也將是毀滅性的。 台灣是全球最重要的半導體供應所在。 美國、中國和日本這三個全球最大經濟體曾經是相互聯系最緊密的,它們將面臨著各種制裁,然後進一步削弱全球的貿易。美國更可能敦促歐洲及其他國家對中國採取禁運。

戰爭已不再遙不可及 美中不會在台海問題上達成共識

事實上,戰爭已經不再是一個遙遠的念想,曾經的默契早已被破壞。按照美國CIA的信息,習近平曾經指示解放軍在2027年前做好入侵台灣的準備,拜登也曾經表示,如果中國發動攻擊,美國一定會保衛台灣。 軍事優勢不再像20世紀90年代那樣傾向美國。 台灣的輿論也發生了轉變,尤其是在中國扼殺了香港的民主自由後,只有7%的臺灣人支持兩岸統一。

中美持續的針鋒相對會帶來很不穩定的後果。 一些行為已經讓人驚訝,比如去年八月的美國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問台北; 還有一些看不見的事件,比如通往台灣偏遠島嶼的海底電纜的斷線,比如外交的陷入停滯。 自去年11月以來,美國和中國的國防官員甚至再也沒有對話。無論是在美國的競選活動中,或是在中國領導人的談話裡,他們在自己國內的言辭都變得越來越強硬。

現在尚不清楚美國將在多大程度上保衛台灣。 但台灣應該不會是一個多米諾骨牌。正如《經濟學人》的特別報導所闡述的,台灣到底有多少人認真面對中國的威脅,或者有多少人義無反顧願意和中國直接開戰,其實沒有人知道?

▲ 台灣的自由和民主令人欽佩,這是台灣與中國最大的不同。(圖/總統府提供)

台灣人和烏克蘭人一樣,應該得到美國的幫助。台灣的自由和民主令人欽佩,這種價值觀證明了台灣與中國並不相同。如果人民不得不屈服於一個獨裁的統治,那將是一場全球的悲劇。 如果美國逕行走開,其宣稱的安全保護傘將在亞洲受到懷疑。但台灣得到的幫助應該是為了阻止中國的攻擊,而不是挑起攻擊。 美國需要調整立場:向習近平保證他的底線不會受到影響,但要讓他相信侵略會帶來不可接受的風險。目標不應該是解決台灣的問題,而是往後拖延。

平心而論,美國和今天的中國政權永遠不會在台灣問題上達成一致。 但他們在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方面仍然有著共同利益。美蘇冷戰的前15年是一場邊緣政策和近乎災難性錯誤的可怕混合,直到古巴的導彈危機才讓全球外交迎來復興。 這是當今全球的政治現實。不幸的是,美國和中國在台灣的共識正在減少。 這兩個目前對立的系統能不能儘快找到一個不那麼危險的共存之道,真的非常重要。

台灣人的身分認同感達到高峰 台灣須盡快決定自己的決心

我想,最近大家聚會最夯的話題肯定就是兩岸會不會開戰?說實話,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不管從哪個角度分析都有它的道理。為什麼?因為現在的全球局勢本來就是政治、經濟、天災人禍交叉影響最嚴重的時刻,美國、中國、台灣,甚至各個國家的政治領導人都各有各的盤算,各有各的煩惱,更不要說那個延宕已經超過一年的烏俄戰爭,它肯定是全球在衡量另起戰火的最好指標。

台灣人是不是接受了蔡英文總統推動的備戰概念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台灣人的身分認同感已經來到了高峰,根據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去年所做的民調,台灣人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已達61%,認同自己同時是中國人與台灣人的比例則為32.9%。明年的總統選舉誰會勝出我也不知道,但近期民調顯示,約57%的台灣民眾支持維持現狀、不要戰爭。《經濟學人》認為台灣可能已經必須在2個選項中抉擇:要嘛為了捍衛主權而戰,要嘛為了和平而投降,我感覺這個問題太尖酸刻薄,因為這兩個選擇都不討台灣人喜歡。

▲ 《經濟學人》資深記者蘇奕安認為,台灣人必須儘快決定自己在身分認同、政治、經濟、國防方面的決心。(圖/國防部提供)

我相信,這期《經濟學人》十篇文章的論點,很多台灣人不見得認同,並可能認為這是十篇西方人視角的報導性文章。但我注意到這期《經濟學人》特別報導的撰筆人蘇奕安(Alice Su)在交完稿後的3月7日,自己在Twitter上留下的兩段發言:

「It argues that Taiwan's peopl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 and still undecided - factor in determining their own future. They alone have the power to decide who they are, what they stand for, how they relate to China and whether or how they should ever fight.(雖然仍然充滿爭議,但台灣人民才是决定自己未來的最重要因素。 只有他們才有權力决定自己是誰、他們支持什麼、他們想與中國有著什麼樣的關係以及他們是否或應該怎麼參與戰鬥?)」

「Taiwan's next presidential elections in 2024 will be critical in deciding Taiwan's future. Taiwan's ppl will have to make up their minds on their identity, politics, economy & defence - while enduring China's economic, military, and psychological threats(2024年總統選舉對台灣未來十分重要。台灣人必須忍受中國在經濟、軍事和心理上的威脅之際,儘快決定自己在身分認同、政治、經濟、國防方面的決心。)」這兩段文字,其實寫的比整本雜誌的千言萬語還接地氣。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經濟日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丁學文

丁學文 丁學文

現任金庫資本管理合夥人,畢業於台大經濟系、美國康乃爾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最愛孜孜不倦、與人分享的利他生活;希望拉高視野,帶給大家不同新觀點。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