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財/選舉新聞重北輕南 資源過度集中特定候選人

我們想讓你知道…電視媒體對特定政黨及候選人的偏好仍非常明顯,媒體應該自我節制,注意新聞報導的公平性,給予公眾「知情權」及公職候選人合理使用、接近傳媒報導資源。

▲電視選舉新聞「重北輕南」的不均衡狀態明顯,最關注的候選人媒體聲量王:前三名依然是陳時中、蔣萬安、黃珊珊。(合成圖/記者李毓康、湯興漢攝、黃國霖攝)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針對2022年台灣地方選舉新聞報導公正性,「電視選舉新聞學者觀測聯盟」公布第二波的候選人電視聲量王調查結果。這是分別對有線七家及無線五家聲量進行統計分析,記錄時間為10月15日至21日。在六都聲量王裡,民進黨高雄陳其邁、台南黃偉哲和台北陳時中都領先對手,台中的蔡其昌和盧秀燕則戰成平手;至於新竹市,民眾黨的高虹安搶得聲量王。隨地方著選舉投票日逼近,媒體選邊站的現象愈來愈明顯,陳時中再度蟬連全台聲量王,無論是正面聲量或負面聲量皆然。

經統計結果分析發現以下結論:

(一)台灣電視選舉新聞「重北輕南」的不均衡狀態依然固化,但個別候選人聲量名次略有調整。

(二)各政黨總聲量比較中,依序分別是民進黨、國民黨及民眾黨。

(三)有線或無線聲量前三名皆為陳時中、蔣萬安、黃珊珊。

(四)報導呈現出「有線熱、無線冷」失衡狀態並無改變。

進一步分析結果:

(一)各都候選人在有線方面聲量比較,互有斬獲。民進黨在四都取得聲量王,如台北市、高雄市、台中市、台南市;國民黨則在新北市、桃園市取得聲量王;民眾黨則在新竹市取得聲量王。在無線電視方面 ,民進黨取得台北市、高雄市聲量王,國民黨在新北、桃園、台中及台南取得聲量王,民眾黨則在新竹市取得聲量王。

(二)無論是正面、負面評價,皆以陳時中第一、黃珊珊第三,蔣萬安正面第二、負面第四;陳其邁正面第四、負面第七;黃偉哲無論是正面及負面皆低。

(三)無論是正面或負面聲量,排序皆以民進黨第一、國民黨第二及民眾黨第三。

選舉新聞「重北輕南」 台南市長候選人聲量低

▲台南市黃偉哲、謝龍介報導非常少,顯示報導失衡狀況嚴重。(圖/記者林悅翻攝,下同)

首先,電視選舉新聞「重北輕南」的不均衡狀態依然固化,但個別候選人聲量名次略有調整。電視台最關注的候選人媒體聲量王:前三名依然是陳時中、蔣萬安、黃珊珊,民進黨候選人陳時中,在兩家新聞台大篇幅的報導下,時數大幅衝高,幾乎是另兩位候選人蔣萬安、黃珊珊的兩倍;高雄選情報導中,民進黨候選人陳其邁被報導的總時數59分鐘,遠勝過國民黨候選人柯志恩的15分鐘,有近四倍之多,這是六都藍綠候選人聲量最大的差距。

而陳其邁則從上周第九名爬升第四名、高虹安則從上周第六名爬升第五名,侯友宜從上周第四名降至第六名、張善政聲量穩定維持第七名,林佳龍則從上周第五名降至十一名;盧秀燕則從第十三名上升至第九名;台南市黃偉哲、謝龍介報導依然非常少。至於民眾黨賴香伶、退出民進黨鄭寶清媒體報導聲量僅各有1分鐘、台南市許忠信幾乎沒有聲量。

整體報導上呈現「重北輕南」不對稱狀況,並無改變。

電視台「抓大放小」加劇南北失衡 南部選民的知情權不應被剝奪

若進一步分析電視台在各都的選舉新聞播報比例,更是呈現「南北失衡」狀態。以49台《壹電視》為例,49台報導台北市與高雄市的分鐘數比例,相差48倍;51台《東森電視台》對於台北市與高雄市的報導分鐘數比例,相差57倍;第85台《寰宇電視台》對於台北市與高雄市的報導分鐘數比例,相差81倍。

▲杜聖聰認為,電視台應做到「見樹又見林」,不要輕易剝奪「公民的知情權」。(圖/2022電視選舉新聞學者監測聯盟提供)

杜聖聰表示,可以理解電視台編輯作業,基本上是「抓大放小」,但如果比例原則懸殊到這種離譜的地步,就很難說這是新聞編輯台的自主權限。杜聖聰希望電視台要做到「見樹又見林」,不要輕易剝奪高雄市,特別是台南市「公民的知情權」。

民進黨聲量高 黃珊珊、高虹安被報導度亦有斬獲

其次,各政黨總聲量比較中,依序分別是民進黨、國民黨及民眾黨。民進黨籍七個市長共獲507分報導,包括陳時中(299分)、陳其邁(59分)、鄭運鵬(42分)、蔡其昌(40分)、林佳龍(35分)、沈慧虹(25分)及黃偉哲(7分)。國民黨籍七個市長共獲355分,包括蔣萬安(167分)、侯友宜(56分)、張善政(53分)、盧秀燕(40分)、林耕仁(18分)及柯志恩(15分)及謝龍介(6分)。民眾黨籍七個市長共獲208分,其中以無黨籍身份(傾向民眾黨)參與台北市長候選人黃珊珊(151分)及新竹市長候選人高虹安(57分),分屬全台第三名(台北市第三名)及第五名(新竹市第一名)。

▲傾向民眾黨台北市長候選人黃珊珊、新竹市長候選人高虹安聲量頗高,為國民黨總聲量的六成。(圖/記者屠惠剛攝)

總體而論,民進黨聲量高於國民黨、國民黨高於民眾黨,且民進黨高於國民黨1.43倍,高於民眾黨2.43倍。值得關注是傾向民眾黨台北市長候選人黃珊珊、新竹市長候選人高虹安聲量皆頗高,為國民黨總聲量的六成,其中民眾黨七市中僅提名兩位(桃園市、新竹市),國民黨則有七名候選人。

陳時中聲量佔一半 媒體報導不符比例原則

復次,無論是有線或無線聲量,前三名皆為陳時中、蔣萬安、黃珊珊。與上周不同是陳時中在有線及無線皆是名列第一,且為蔣萬安聲量的1.74倍及3.25倍。七家有線電視台媒體聲量王依序前七名,仍是陳時中(263分)、蔣萬安(151分)、黃珊珊(138分)、陳其邁(54分)、侯友宜52分、高虹安(50分)、張善政(50分)。幾乎陳時中報導聲量快接近二分之一 ,其報導時間高於陳其邁、侯友宜、高虹安及張善政,這顯示媒體過度將播報資源集中於特定候選人,媒體對公職候選人報導顯然不符合比例原則。

同時,五家無線電視台媒體聲量王依序前排名,分別是陳時中(36)、蔣萬安(16)、黃珊珊(14)、高虹安(7)、陳其邁(6)、侯友宜(4)、林佳龍(4分)、盧秀燕(4分)。其後蔡其昌(3分)、張善政(3分)、柯志恩(2分)、黃偉哲(2分)、謝龍介(3分)、沈慧虹(1分)及鄭運鵬(1分)。無線電視台除前三名候選人時間明顯偏高外,其餘候選人所能分配時間彼此落差較少。

▲陳時中報導聲量快接近二分之一 ,這顯示媒體過度將播報資源過於集中於特定候選人。(圖/記者宋良義攝)

有線熱無線冷 無線電台可增加報導時數

再者,總體報導呈現出「有線熱、無線冷」失衡狀態並無改變。有線電視台整體報導選舉新聞時間為無線電視台9倍。總體報導時間為1016分 ,無線約100分、有線約916分,有線為無線九倍。平均有線每家131分,無線每家約20分,平均每家有線報導絕對時間高於無線新聞報導約6倍。若以無線電台為二個播報時段、有線電台播報為六個時段,平均每家有線報導高於無線新聞報導約2倍。無線電台應可增加選舉新聞報導時數,促進民眾對候選人人格特質及政策的認識與瞭解。

國民黨在無線台較具優勢 報導篇幅恐影響投票率

第五,各政黨各都候選人在有線與無線聲量王比較,互有優勢。在有線方面,民進黨在四都取得聲量王,如台北市、高雄市、台中市、台南市;國民黨則在新北市、桃園市取得聲量王;民眾黨則在新竹市取得聲量王。在無線電視方面 ,民進黨取得台北市、高雄市聲量王,國民黨在新北、桃園、台中及台南取得聲量王,民眾黨則在新竹市取得聲量王。然而,有線電視監測是新聞報導六個時段,無線僅有二個時段,國民黨在無線電台較具優勢,未來可強化有線電視台新聞報導。一般言之,無線電視「老三台」為資深觀眾收視新聞的重要管道,一旦選舉新聞低迷,恐影響閱聽眾投票意向,導致投票率不高。

陳時中評價兩極化 正負聲量為蔣萬安和黃珊珊的加總

第六,各候選人在電視新聞正負評價統計對比排序,陳時中高居正、負聲量第一名,呈現「兩極化」現象。無論是正面、負面評價皆以陳時中第一、黃珊珊第三,蔣萬安正面第二、負面第四;陳其邁正面第四、負面第七;高虹安正面排序十二、負面排序第二;侯友宜正面第八、負面第五;張善政正面第六、負面第第六;盧秀燕正面第六、負面第十;黃偉哲無論是正面及負面皆低。

▲各候選人在電視新聞正負評價統計對比排序,陳時中高居正、負聲量第一名,呈現「兩極化」現象。(圖/記者林敬旻攝)

正評價排序分別是陳時中(94則)、蔣萬安(55)、黃珊珊(39)、陳其邁(22)、張善政(21)、盧秀燕(20)、蔡其昌(18)、侯友宜(17)、林佳龍(17)、鄭運鵬(16)、林耕仁(13)、高虹安(12)、沈慧虹(11)、黃偉哲(3)。負評價排序則是分別為:陳時中(65)、高虹安(24)、黃珊珊(22)、蔣萬安(21)、侯友宜(12)、張善政(7)、陳其邁(6)、林佳龍(5)、鄭運鵬(5)、盧秀燕(2)、謝龍介(2)、黃偉哲(1)、沈慧虹(1)、蔡其昌(1)。陳時中的正評價則數等於蔣萬安與黃珊珊相加一樣多。陳時中負面聲量幾乎高於黃珊珊與蔣萬安相加,陳時中的正負面評價呈現「兩極化」現象。

民進黨正負聲量皆第一 負面聲量報導逾半

最後,民進黨在各政黨正負聲量比較皆取得第一,且皆達到或超過半數以上。無論是正面或負面聲量,排序皆以民進黨第一、國民黨第二及民眾黨第三,其中民進黨在正聲量中約佔二分之一,在負聲量中約佔56%。正面聲量中,共計362則,民進黨(181則)約50%、國民黨(131)34,5%、民眾黨(51)15.5%。在負面聲量中,共計150則,民進黨(84)56%、國民黨(44)29.3%、民眾黨(22)10.7%。民進黨在負面聲量報導中,超過二分之一。

綜上所論,比較各政黨的電視新聞總聲量,第一名是民進黨,國民黨和民眾黨則分居第二、三名。總體而論,民進黨在電視媒體的聲量是國民黨的1.43倍,更是民眾黨的2.43倍。正面評價新聞當中,民進黨50%、國民黨約34.5%、民眾黨占15.5%。

媒體對特定候選人偏好明顯 均衡報導建立自律

▲媒體應該自我節制,注意新聞報導的公平性、衡平性,給予公眾「知情權」及公職候選人合理使用、接近傳媒報導資源。(圖/2022電視選舉新聞學者監測聯盟提供)

從統計數字來看,電視媒體對特定政黨及候選人的偏好仍非常明顯,媒體應該自我節制,注意新聞報導的公平性、衡平性,給予公眾「知情權」及公職候選人合理使用、接近傳媒報導資源,以建立媒體生態自律環境。同時,電視選舉新聞「重北輕南」的不均衡狀態應有所調整,以滿足南台灣民眾的「知情權」及對轄區公共事務的理解、關懷。綜上所論,媒體過度將傳媒資源挹注在台北市、個別候選人,忽視其他地區的報導,也有失公平且不符合比例原則。一個台灣社會選舉新聞播報,因產生「重北輕南」、「政黨偏好」、「候選人偏好」現象,似乎已呈現「核心、半核心、邊陲」的不對稱聲量報導中。

熱門點閱》

►單驥/美半導體禁令重挫台積電 經濟大地震來勢洶洶

►故宮與大英博物館有何不同? 不會保管文物就還給人家

►黃軒/梨泰院沒做好安全防護 就是危險集會!

►林忠正/誠品借屍還魂回地下街 柯市府社會正義何在?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柳金財

柳金財 柳金財

畢業於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班。現任職於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並兼任學生事務長一職。在研究領域方面,主要為政治學、國際關係;跨及中國研究與兩岸關係領域。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