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發表70歲感言 稱自己沒選「在台灣作明星式菁英」

▲▼世界銀行前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院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圖/CFP)

▲林毅夫。(圖/CFP)

記者蔡紹堅/綜合報導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近日在中國大陸媒體上公開發表了自己的「70歲感言」,並提及當年從金門游泳至廈門,投奔中國大陸的原因,稱沒有選擇「在台灣作為明星式菁英追求順風順水的個人仕途」,而是選擇了「回到仍處貧窮落後的祖國大陸為其發展添磚加瓦」。

林毅夫提到,他學生時代最愛的是歷史,初中時就已經讀了黎東方的《細說中國歷史叢書》,也看了蔡東藩的《中國歷朝通俗演義》,「年少時看似漫無目的的涉獵讓我不知不覺認識到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每當國家面臨生死存亡之秋,總有志士仁人,不惜毀家紓國,拋頭顱、灑熱血,犧牲自己來挽救國家,這些故事的浸染萌發了我為民族的複興奉獻一己之力的初衷。」

林毅夫表示,1971年他考上台灣大學,並當選為大一學生會主席,入校時恰逢保衛釣魚島運動方興未艾,「1970年美國政府宣布將於隔年把二戰後託管的釣魚島列島和沖繩一併『歸還』日本,為此海外台灣留學生群情激奮,掀起了聲勢浩大的保衛釣魚島運動,我進入台灣大學時,作為學生會主席不時參與集會聲討美國、日本。」

林毅夫指出,接著,當年10月聯合國以壓倒多數的票數通過決議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台灣人民甚為迷茫,「在風雨飄搖之感瀰漫台灣社會之際,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我從台灣大學轉學陸軍官校,希望能夠力挽狂瀾盡一名青年應有的責任。」

林毅夫說,在陸軍官校學習的四年,他有更多的時間思考中華民族的未來,逐漸地他認識到美國不顧釣魚島主權歸屬中國的歷史事實,把託管的釣魚島移交給日本,本質上與一戰後巴黎和會上列強把戰敗的德國在青島的租界不是歸還給作為戰勝國之一的中國而是移交給另外一個列強日本如出一轍。

林毅夫強調,這個認識讓他幡然醒悟,民族不復興,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民族命運就不能改變,「中華民族的複興只能有賴於10億人口的祖國大陸的全面發展和強大,而且,大陸的發展不僅可以給台灣人民進一步的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也會讓台灣終於可以擺脫百多年來作為低人一等的殖民地或作為棋子任列強擺佈的命運。」

林毅夫說,1978年他隨軍移防金門,擔任距離大陸最近的馬山連連長,「那時,每當於晨曦薄霧和落日餘暉之時隔著一彎淺淺的海峽眺望對岸寧靜幽遠有如宋人山水畫的南太武美景,我的心潮總是如腳下岸邊的潮水般來回激盪。」

「我是應該留在台灣作為一名明星式的菁英追求順風順水的個人仕途,還是應該聽從內心的召喚,回到未曾踏足,仍處貧窮落後的祖國大陸為其發展添磚加瓦?從小對自己的期許,讓我選擇了後者。」

林毅夫還說,回首往事,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少年,到如今他也已經到了隨心所欲而不踰矩之年,「兩岸人生一路走來所幸波濤不驚,若有所成要感謝的人很多,有不少有恩於我的幼時親長前輩已經只能來生再謝,也有些知交仍處兩岸相隔未能促膝相談把酒言歡,這些遺憾只能以四十三年猶未忘者鄉音、故情、少年志的寸心來表白。」

最後,林毅夫強調,「瞻望前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世界新格局中當以不知老之將至以及春蠶到死絲方盡來勉勵自己,為民族復興大業的最終完成繼續竭盡所能以回報在我成長的過程中關心我、照顧我、鼓勵我、支持我的眾多親長、老師、朋友。」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關鍵字: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