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穆斯林難生存!半數活在貧困中 取「這名字」面試錄取率低3倍

▲▼紐約皇后區穆斯林在齋戒月結束後向慈善組織領取救濟品。(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紐約皇后區穆斯林在齋戒月結束後向慈善組織領取救濟品。(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作者: 阿扎德.莫阿維尼(Azadeh Moaveni)

譯者:李易安

摘自:貓頭鷹出版《ISIS伊斯蘭國的新娘:13名年輕女子與無法離開的寡婦之屋》

●精選書摘

沙比拉還記得以前和她一起上學的那個聰明男孩,他的名字叫做費沙爾。他的成績總是把其他同學甩在後頭,每個科目都是第一名,所有老師都注意到他過人的聰明才智。然而他經營餐廳的父母,卻在他十六歲那年要他中斷學業,在餐廳裡當服務生。他原本應該可以順利通過大學考試,進入牛津或劍橋大學的,然而現在卻可能要一輩子經營餐廳。作為第一代移民的巴基斯坦父母一般都調適良好,以便在不斷變化、貧富不均且非技術勞工又過剩的英國經濟中勉力維生。他們就像費沙爾的父母一樣,通常會要求孩子儘早開始賺錢,而不是接受耗時又昂貴的高等教育。

他們的這種想法,是勤勞工作、改善家境的企圖心所造成的,卻也經常導致亞裔穆斯林兒童走上坎坷的道路,很難獲得真正的機會。英國廣播公司於二○一八年推出了一部電視紀錄片,探究為何亞裔穆斯林的表現,似乎不如其他宗教背景的亞裔族群(比如旁遮普錫克教徒,或來自古吉拉特的印度教徒)。

為何其他亞裔兒童在大學入學考試的表現比較好,而且可以更快購買自己的房子呢?英國廣播公司的旁白甚至指出,有沒有可能是因為,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可以在酒吧喝啤酒、進行社交,因此比較能夠融入社會、獲得更多機會呢?讓英國穆斯林屈居弱勢的,有沒有可能就是他們的穆斯林身分呢?這些旁白內容,經常落入英國已經十分常見的種族主義思考方式―這種種族主義,原本只對所有棕膚色的人都抱有偏見、認為他們都是「巴基斯坦佬」(Paki);到後來,則演變成更有針對性、對非白種人的穆斯林族群所抱持的歧視。

上述這些難題,你在沃爾瑟姆斯托都能找到。那裡位於東北倫敦的城郊鄉村地區,是一個有點髒亂的尋常小鎮,也是英國政府在對抗極端主義威脅時,會面臨到的所有問題的縮影。那些住在一幢幢排屋裡、會去當地清真寺做禮拜的男人,曾經策劃過不止一起暴力事件,比如二○○六年,他們就曾經試圖用液態爆裂物炸毀客機。

▲▼德國漢堡(Hamburg)清真寺。(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德國漢堡(Hamburg)清真寺。(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沃爾瑟姆斯托是僑民會的發源地,該組織最密集的成員網絡就在那裡。僑民會的領導人名叫邱達里。不論在宗教界或是學界,他都不是什麼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卻能大談許多煽動性的言論,讓他得以順利登上電視和報紙版面。他渴望獲得其他人的注意。他在媒體上的曝光度,似乎恰好和他在英國穆斯林心中的地位成反比:他們愈是將他視為一個具有毀滅性且只想自抬身價、製造分化的人物,他就愈常出現在電視上。即使主流或受尊敬的英國穆斯林人物(比如一些穆斯林記者、議員、學者和運動分子)都曾公開抵制邱達里,即使全國各地的清真寺都禁止他出入,但他的知名度卻依然沒有消減。

沃爾瑟姆斯托有許多穆斯林人口,而僑民會這種組織所抱持的核心政治觀點,當地也有不少人都非常贊同。不過,這些人之中的大多數,其實並不贊成對平民使用暴力的行為。然而其中某些隱含的一些事實,他們倒是頗能贊同― 比如西方正在透過反恐戰爭,於穆斯林占多數的土地上進行新帝國主義式的戰爭;又比如戰爭的地理分布和殘忍程度、祕密刑求基地、無人機轟炸,以及瞄準平民進行攻擊的行為,每年都在變得愈來愈嚴重;再比如西方正在透過對以色列和阿拉伯獨裁者的支持,讓穆斯林生活無法獲得應有的發展,且承受極大程度的苦難。

對於身為穆斯林移民的家長來說,這也是要發現小孩的行為出現異常並不容易的原因之一。不少家長看到小孩行為變得更為虔誠,其實反而會覺得開心,因為那代表他們終於可以放心一些,也代表他們的孩子不再面臨價值觀淪喪、偏離信仰的危機了。他們的文化,讓他們不太會把行為保守化看作一件值得憂心的事情。

針對穆斯林和西方國家暴力之間無所不在的緊張,本來就有各式各樣的政治觀點。由於穆斯林社群裡數以千計的年輕男子,幾乎都懷抱著同樣的態度、擁有同樣的認同,而且內部又都擁有一些界線可以防止他們採取暴力,因此家長其實很難察覺到那些傳統的觀點,究竟會在什麼時候突然變得具有破壞性。你很難知道一個孩子內心的那個界線,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突然不再運作的。

雖然這點仍有爭議,但除了極端主義之外,沃爾瑟姆斯托其實還有其他更大的問題:那裡充斥著毒品和持刀犯罪等問題。和大部分男孩一樣,蘇海爾也知道要避開某些理髮店,因為那裡是毒品交易的重要據點,裡頭的理髮師都一副目光呆滯的樣子。販毒就是在社群裡提升地位的速成方式,而走上這條路的穆斯林年輕人為了減輕自己的罪惡感,會開著保時捷前往清真寺,再將大把大把的鈔票以行善的名義捐給伊瑪目。

若想過上體面的生活,他們其實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選擇,即使是在二○一○年代,傳統偏見和行之有年的歧視都依然存在。英國廣播公司於二○一七年做的調查發現,在履歷、技能完全相同的情況下,一位名字為「亞當」的應徵者,可以獲得工作面試的機會,是名為「穆罕默德」的應徵者的三倍之多倫敦有一半的穆斯林家庭生活在貧困之中。穆斯林學生無法進入好大學,而進得了好大學的穆斯林也不會拿到太好的學位。

的確,就英國的穆斯林而言,你幾乎可以說他們遇到的挑戰更多是社經層面上的,而非宗教層面上的;從巴基斯坦、印度和孟加拉前往英國的穆斯林移民,絕大多數都來自鄉村地區,他們會將原鄉的行為規範和農村生活一併帶到英國來。如果他們留在巴基斯坦或搬到巴基斯坦的城市裡,在那裡接受教育,用他們的語言工作,那麼這些家庭裡的女性,或許還能獲得比在英國更獨立自主的地位,或是更能自己做決定。儘管她們在英國落腳已經超過了兩個世代,但英國穆斯林女性的教育水準通常還是比較低,也不太像印度教、錫克教的英國印度裔女性那樣會在外工作―這些信印度教、錫克教的印度裔女性,一般都來自印度的城鎮中心,受過良好教育,不像穆斯林移民一般來自鄉村地區。

這種社會差異,也明顯地呈現在第二代的巴基斯坦裔、孟加拉裔兒童的學業成就上;他們的表現,通常不如印度教家庭的第二代。在今日的英國,與其說這種問題是「壓迫性的穆斯林文化」導致穆斯林成就較低,倒不如說這種問題,反映的其實是不同的社會經濟移民模式:移民需要更多的教育和機會,而這並不是信仰的問題。

▲▼貓頭鷹出版《ISIS伊斯蘭國的新娘:13名年輕女子與無法離開的寡婦之屋》。(圖/貓頭鷹出版提供)

★ 本文經貓頭鷹出版授權,摘自《ISIS伊斯蘭國的新娘:13名年輕女子與無法離開的寡婦之屋》。

★遠離家鄉、成為ISIS新娘的她們,怎麼也料想不到,等待自己的,竟是一次次成為寡婦的人生。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