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舜智/「走鐘獎」已看見「金鐘獎」車尾燈

我們想讓你知道…今年電視金鐘獎是第五十六屆,走鐘獎才第三屆,但在內容為王、流量當道的分眾化時代,步入專業化與職業化的走鐘獎,豐富多元的作品風格、趣味有創意的內容、蘊含知識技能或娛樂詼諧的節目,和金鐘獎的距離已經沒有那麼遙遠了。

▲「Taiwan Bar」團隊打敗阿滴、志祺七七奪走鐘獎。(圖/翻攝自臉書/臺灣吧 - Taiwan Bar)

● 柯舜智/文化大學資傳系副教授

上周末夜,網路熱播台灣YouTuber界的盛事—第三屆走鐘獎頒獎典禮,頒獎典禮與星光大道畫面短短兩天累積一百卅一萬與七十七萬觀看數,比一個月前落幕的金鐘頒獎典禮還多。

不輸三金典禮 走鐘獎盛大排場

走鐘獎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大會堂舉行,有三金典禮(金鐘、金曲、金馬獎)的御用司儀、鋪上紅毯的星光大道、仿金鐘的走鐘獎座、公司化的製作團隊,再冠上三金主辦單位文化部影視局作為指導單位,讓這個原本是由使用者生產內容(UGC)的自媒體創作風潮,在大量增添專業生產內容(PGC)之後,逐步轉型為職業生產內容(OGC),而專業化與職業化的多元社群媒體作品,帶給傳統影視產業不亞於OTT的衝擊。

將近四小時的頒獎典禮,頒出六大類卅三個獎項,其中卅個獎項由創作者報名;最佳巧妙置入獎、潛力新星獎、二○二○好聲音獎等三個獎項則開放全民提名,再由觀眾線上票選。入圍獎項的團隊多達一六○個左右,創作者除了來自YouTube,也有FB、IG及Twitch等社群平台,幾乎集結全台灣的網紅,單是「潛力新星獎」就有三三五組創作者角逐,競爭激烈程度可能也高於金鐘獎。

▲作者指出走鐘獎高競爭程度更甚金鐘獎,創作環境也愈發專業。(圖/翻攝自Youtube/上班不要看)

獎項同時具備專業與創新

走鐘獎的獎項除維持傳統影視作品的專業獎項,如最佳影片獎、最佳剪輯獎、最佳節目企劃獎、最佳導演獎等;更因應社群平台的分眾多元特質,設立許多趣味創意獎項,充分傳達社群平台沒有創作框架的多元風格,也貼切顯現影視作品帶給觀看者的感受,例如最佳巧妙置入獎、生命貢獻獎、上班不要看獎、最會講獎、最佳烙賽獎、最佳整人獎等;也讓每個獎項的頒獎過程充滿驚喜,創造高度黏著性。

儘管各平台皆有社群規範或製作準則,但相較廣播電視媒體,卻是相對寬鬆。頒獎典禮善用社群平台的自由開放特質,頒出「最佳黃標聖鬥士獎」,嘲諷YouTube的黃標制度。節目內容涉及LGBT議題、大尺度的言論、通俗流行詞彙、戲謔對話等,是電視媒體「不敢」而非「不能」呈現的內容。雖偶有不妥的情節,大部分都讓人看得「很爽」。

年輕創作者互動緊密

最特別是,得獎者上台發表感言時,除了感謝團隊、公司、家人外,最多的感謝是給同行甚至同獎項入圍的YouTuber。例如獲得最佳親手做的獎黃小潔Jerry,最感謝的人是同樣入圍該獎項的另一位胡子Huzi,還邀請胡子上台向他致意。再如當晚獲得多個獎項的白昆禾,最感謝的是台客劇場。社群媒體創作者間的真摯情誼與不藏私的相互提攜,溫暖令人感動,也展現凝聚能量。

走鐘獎另一個特色──年輕,不管是入圍者或製作團隊幾乎是四十歲以下的年輕人,最年長的大概是從電視圈轉戰社群媒體的邰智源、中年阿伯萍哥及呱吉。除了清楚宣示年輕世代與年長世代在社群平台與電視媒體上的偏好差異,更凸顯電視媒體需要年輕族群支持的迫切危機。

▲中年創作者「呱吉」在年輕的走鐘獎參賽者中,也算是相對年長的。(圖/記者林彥君攝)

今年電視金鐘獎是第五十六屆,走鐘獎才第三屆,但在內容為王、流量當道的分眾化時代,步入專業化與職業化的走鐘獎,豐富多元的作品風格、趣味有創意的內容、蘊含知識技能或娛樂詼諧的節目,和金鐘獎的距離已經沒有那麼遙遠了。

熱門點閱》

►看劇人生》《雙重人生》紓壓喜劇超解氣 收視大逆襲

►林孟皇/認清了自己的責任 才能深刻感受《陽光普照》

►劉大年/「拜習會」了 美中經貿依舊持續對抗

►邵宗海/北京強硬把握「武統」這張底牌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聯合新聞網,原標題「走鐘獎與金鐘的距離」。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